“一百米以上的隕石,你準備怎么將它從小行星帶中精準的拖拽到火星軌道上,并精準的撞擊目標點位呢?”
“要知道,一顆直徑超過百米的隕石,重量通常在百萬噸左右,如果是鐵隕石的話,質量則會更高,有些甚至能達到兩百萬噸以上。”
“難不成你準備修建一架超大型的航天母艦嗎?”
在太空中拖拽一顆隕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是事情。
這涉及深空工程學與軌道動力學的復雜挑戰,需根據目標尺寸、成分、軌道特性選擇技術方案。
盡管宇宙中沒有空氣阻力和重力等方面的因素影響,航天界也曾設計過不同的移動隕石的方案。
比如動能撞擊器實現緊急變軌。
通過發射高速飛行器撞擊隕石側面,通過動量傳遞微調軌道。這個實驗nasa宇航局就進行過,在2022年的時候,名為dart任務成功偏轉小行星迪莫弗斯。
除此之外,還可以派遣飛船在隕石附近長期伴飛(距離50~100米),利用自身重力緩慢牽引目標。
以及在隕石表面涂覆反光材料,或用軌道激光陣列照射產生光壓推力等方法。
這些都是經過目前的航天界驗證或者理論計算的。
然而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缺陷和問題,并不適用于火星的改造工程。
首先是無論是動能撞擊器實現緊急變軌還是定向能推進,都只能牽引動小質量的隕石。
其次這些方案基本上每一個都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完成。
比如在隕石表面涂覆反光材料,或者軌道激光陣列照射產生光壓推力的方法需要需數年至數十年持續作用才能夠做到。
但火星地球化改造過程中使用的隕石,其要求最低直徑都在一百米以上。
而直徑超過一百米的隕石,質量往往高達上百萬噸。
而且小行星帶中的隕石可不是靜止不動的。
受太陽引力的影響,小行星帶中的隕石與小行星移動速度遠超常人想象,平均速度能達到15-25k/s,也就是5.4萬-9萬公里/小時。
換算成馬赫的話,速度高達70馬赫,遠超了目前人類制造過的最快飛行物體,穹極天基電磁軌道炮發射的五十馬赫的鎢合金炮彈。
(當然,那個‘井蓋’除外,故事放作家的話里面了,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要想控制運動速度如此之快、質量如此之大的隕石,難度毫不夸張的說已經超出了目前的人類科技。
至少約瑟夫·阿施巴赫爾想不到什么能做到的辦法。
聽到這位歐盟航天局的問題,徐川笑了笑,開口道:“我當然有我的辦法。”
說著,他操控了一下投影的熒幕,畫面跳轉到了一張圖片上。
“精衛·隕石推進裝置!”
看著圖片上有些像打著火后的燃氣灶的設備,徐川清了清嗓子,開口介紹道。
“這個就是由下蜀航天基地與星海研究院共同設計隕石推進裝置。”
“它的寬度在5-15米之間,直徑在25-45米,采用等離子體推進技術,由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提供能源。”
“理論上來說,在一顆直徑超過一百米的隕石上安裝2-3臺最小規模的精衛·隕石推進裝置,就可以控制它的前進方向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