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太空中沒有空氣阻力,我們只需要給予一定的外力,就能扭轉隕石的前進方向。”
“而考慮到時間與效率的關系,精衛·隕石推進裝置在事先計算好路線的情況下,能夠在一個月內將一顆隕石推進到火星附近。”
會議室中,在看到這臺精衛·隕石推進裝置的構造圖時,會議室中不少人頓時瞪大了雙眼。
“我去,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
會議室中,來自華科院力學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下意識的說了一句。
聲音雖然不大,但是在寂靜的實驗室中還是傳遞到了徐川的耳中。
聽到這名科研人員的吐槽,徐川干咳了一下,笑道:“并不是,不過設計理念上它的確參考了一些行星發動機的構造。”
“當然,最核心的技術來源于我們研發的航天飛機上的空天發動機。”
“它具備了kn級別的推力,能夠將等離子體加速到接近三十分之一光速左右的超高速度。”
聽到這個數字,會議室中不少的航天專家倒吸了口涼氣。
尤其是nasa宇航局的專家學者,他們總算是弄清楚了下蜀航天基地中的新型航天飛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如果能夠將等離子體加速到三十分之一光速,也就是一萬公里每秒的情況下,空天發動機的確能夠提供百kn級別的推力。
盯著熒幕上的圖片,nasa宇航局現任局長比爾·格斯滕邁爾臉上的情緒一臉復雜。
如果是他們nasa有這樣的技術.
不,nasa研發不出來。
空天發動機理論上來說并不難,難的是為空天發動機提供龐大的能源供應。
將等離子體加速到上萬公里每秒,提供百kn級別的推力,用腳指頭想都知道需要多么龐大的能量。
而能提供這份能量的,只有可控核聚變反應。
然而目前的米國,別說是足夠安裝到航天飛機上的小型化聚變堆了,就是大型的民用聚變裝置他們都沒能解決,甚至可以說遙遙無期。
即便是能源蔀那邊每年砸進去數百億米金的經費,即便是已經有了華國這個先驅者走通了這條道路短時間內他們也無法解決可控核聚變技術中的關鍵性難題。
更別提小型化了。
ps:月初了,求大佬們手底的保底月票~
上個世紀的時候,米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曾進行了一場代號為“帕斯卡-a”的地下核爆實驗。
實驗的流程非常簡單,研究人員在地上挖了一個直徑為1.2米,深度為150米的大洞,將核爆裝置放置于大洞底部,準備啟動核爆裝置。
然而,在核爆裝置啟動之前,研究人員意識到,爆炸產生的能量可能會導致洞穴坍塌。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研究者為洞穴設計了一個出口,用來排出多余的能量,以保持洞穴的穩定。
而出口處,他們蓋上了一個厚厚的井蓋。這個井蓋由鋼板制成,重達數噸,厚度超過了10厘米,非常堅固。
研究者們相信,憑借這么結實的井蓋,加上洞穴足夠深,并且他們對爆炸產生的能量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實驗應該是萬無一失的。然而,事情并沒有按照他們的計劃進行。由于計算失誤,爆炸產生的能量遠遠超出了研究者們的預估。在爆炸的瞬間,井蓋被巨大的沖擊力拋射出去,直沖云霄,仿佛一顆火箭般“一飛沖天”。
然后這個“一飛沖天”的井蓋成為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
被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加速到了每小時24萬公里,相當于206倍音速,.成為了地球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