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衛·隕石推進裝置。
這是徐川在這次火星地球化會議上推出的第一個黑科技。
其設計構思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大劉的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通過小型化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龐大能量將推進工質等離子體化,進而再通過超導材料產生的磁場將其加速到光速的三十分之一。
上萬公里每秒的等離子體從噴口噴出的時候,能夠產生龐大無比的推力。
在宇宙真空中,即便是百萬噸龐大質量的隕石和小行星也能夠轉移軌道。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的隕石推進裝置能夠產生的能量與推力還是太小了,不足以撼動谷神星這樣的衛星。
否則隕石撞擊計劃可以修改成小行星環繞工程。
所謂的小行星環繞工程,便是模擬地月系統,將一顆質量足夠且能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運送到火星的引力軌道附近,圍繞著它旋轉。
借助小行星與火星之間的引力效應,理論上能激發火星核心的混合效果,進而促使火星的內核重新激活,重構地磁場。
相對比隕石撞擊計劃來說,小行星環繞工程的優點更多。
首先是隕石撞擊激活的火星內核構造的地磁場是有時效的,盡管這個時間可以達到一千年甚至更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的火星內核在沒有外部的刺激下依然會重新冷卻下去。
原因很簡單,火星的質量不夠。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質量最小的是水星,其次就是火星了。
火星的質量只有6.4171x10千克,約為地球質量的10.7%,十分之一。
低質量意味著的內部熱量的會更快速的通過地幔散發,也會進一步的導致磁場發電機效應的減弱和最終停止。
徐川計算過了,通過大規模的隕石撞擊工程重啟火星的內核與地磁場后,理論上來說重構的地磁場能維持保護大氣層1200-1500年左右。
超過1500年,重構的地磁場將衰弱到無法抵御太陽風的地步,也意味著火星表面的大氣層和水資源將被吹走。
但小行星環繞工程卻不同。
就像地球與月亮一樣,地球的磁場主要由地核中的液態鐵流動產生。
而這種流動受到外部天體的引力作用,包括月球的引力。
簡單的來說月球的引力作用會使地球的液態外核流動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磁場的分布和強度。
只要火星能夠束縛住這顆小行星,那么火星的內核就能在小行星的引力影響下一直保持流動,地磁場就能一直擁有一個‘永動機’。
這便是小行星環繞工程的最大優勢。
除此之外,如果火星能夠擁有一顆衛星,還能夠通過衛星的引力穩定地軸、制造潮汐,調節氣候等等多重好處。
就如同月球對地球一樣,月球對地球最偉大的饋贈,在于其引力錨定了地球自轉軸的傾角。
地球23.5度的穩定傾斜角,造就了四季分明的氣候韻律。
而如果沒有月球的存在,地球自轉軸傾角將在數百萬年內發生10°-80°的劇烈擺動。
火星就是典型案例,其自轉軸在500萬年間變化超過60°,導致極地冰蓋周期性消融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