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星際飛船和探測器在小行星帶內部發生碰撞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
對面,巫柏聳了聳肩,沒有繼續說道。
事實上作為宇航員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但小行星給人留下的傳統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十分鐘的時間并不長,搖光號安靜的航行在深空中。
很快,他們就進入了小行星帶的外沿地帶,視線中依舊漆黑深邃一片,但搖光號航天飛機的掃描系統中已經開始有‘目標’出現了。
那些就是小行星帶中的天體,但凡是能對搖光號航天飛機造成威脅的小行星、隕石、乃至細微的星際塵埃都會被掃描進來。
畢竟這里可是外太空,每一個天體都在以數千米每秒乃至數十千米每秒的速度運轉。
一顆一厘米的微型隕石,在如此高的速度下都能對航天飛機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
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華科院那邊聯合星海研究所共同開發了一種x射線時域探測技術,再結合超高精度的光學/紅外高精度技術,裝載在航天飛機上可以做到對超過三萬公里探測距離的實時探測與數據采集。
這個距離雖然說相對比小行星帶遼闊無比的空間來說連億分之一都算不上,但用于保障航天飛機自身的安全暫時是足夠了。
除此之外,在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中,下蜀航天基地與華航天局也正在聯合nasa宇航局那邊研發一種更為先進的探測設備。
目標是可以做到對至少十萬-二十萬公里探測距離的實時探測與數據采集。
這也是收集小行星帶中重要天體信息的技術與手段之一。
畢竟小行星帶實在是太遼闊了,盡管早在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其進行探測,但到現在依舊未能完全得知它的全貌。
寂靜太空中,搖光號航天飛機正在緩慢而又疾速的飛行中。
在經歷了超過半小時的航行后,一顆勉強能夠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或者說隕石出現在了四名航天員的眼中。
這就是煉石工程的第一個目標,一顆編號為‘2017af29’的隕石,是位于小行星帶內側也就是靠近火星一側外沿區域的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
從編號來看,它是2017年1月份發現的第29顆小行星。其直徑在378米左右,光譜數據顯示它應該是一顆最常見的硅酸鹽礦物小行星,主要由鐵鎂硅酸鹽組成,其中金屬鐵-鎳含量低于30%。
很快,在航天飛機智能系統的操控下,搖光號漸漸的逼近了這顆隕石,然后進入了其擾動軌道內,保持著穩定的飛行姿態與其同步飛行。
“軌道穩定,可以開始作業!”
駕駛艙中,負責操控航天飛機的陳東摁了一下耳麥,下達了指令。
“收到,一分鐘后投放精衛·隕石推進裝置!”耳麥中,巫柏的聲音響起。
不一會,一臺精衛·隕石推進裝置從搖光號航天飛機腹部的投放窗口投放了出去,徑直的飛向了約莫五公里之外這顆編號為‘2017af29’小行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