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的尺度上,一切都顯得那么的渺小而又宏偉。
精衛·隕石推進裝置慢悠悠的從太空中飄向了不遠處的‘2017af29’小行星。
五公里的距離如果是放到地球上,那也差不多有一個鄉鎮大小了,開車都要十來分鐘左右。
但放到太空中,毫不夸張的說這幾乎就是近在咫尺。
要不是二代機的性能強悍,陳東還真不敢將搖光號航天飛機開到這么近的距離上。
畢竟萬一發生了點什么意外,這個距離幾乎不會給他們多少反應時間,到時候結局大概率就是機毀人亡。
不過搖光號優越的性能外加過去不斷執行外太空任務訓練出來的智能ai操控系統,足夠讓他們優雅的應對這一切。
這才允許他們貼近到一顆小行星五公里的超近距離范疇。
五公里的距離對于精衛·隕石推進裝置來說并不長,甚至可以說很短暫了。
從搖光號航天飛機釋放出去的那一刻,它自身的輔助推進系統就已經啟動了。
搖曳著藍白色尾焰的霍爾推進器將隕石推進裝置一路穩定的推向了‘2017af29’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是下蜀航天基地從小行星帶中眾多隕石與小行星精挑細選出來的,其本身由鐵鎂硅酸鹽礦物組成,蘊含有少量的金屬,質地結構細密且穩定。
最關鍵的是,它的自轉周期很長,高達整整四十七小時!
如此慢的自轉周期,至少在小行星帶中是很罕見的。
要知道,宇宙中的絕大部分天體,除非是特殊狀態下,比如極少數靜止軌道上的小行星可能因潮汐鎖定或特殊動力學條件而不自轉外,其他的星體全都在自旋。
大到黑洞,中子星,恒星;小到行星、矮行星、衛星,乃至隕石,甚至是細微的塵埃,都會自轉。
造成自轉的原因很復雜,是角動量守恒、雅可夫斯基效應等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
但對于捕獲一顆小行星來說,自轉的速度也決定了難度的高低。
高速的自轉不僅會導致相應的捕獲設備安裝困難,比如編號為2016ho3(國際永久編號為469219)中文譯名‘震蕩天星’的小行星,其自轉周期僅僅只有28分鐘。
高速的自轉不僅難以精確的投放捕獲設備,也非常容易在接觸的過程中受慣性的影響直接將捕獲設備重新甩回太空。
除此之外,要想控制一顆小行星朝著固定的坐標飛去,那么消除它的自轉同樣是必然的。
因為高速的自轉會導致推進的方位嚴重錯亂,推力偏差可能導致小行星駛向未知的方向,甚至直接撞上地球。
在精衛·隕石推進系統飛向小行星‘2017af29’的時候,另一邊,搖光號航天飛機上,執行任務的幾人也通過監測拍攝設備觀察記錄著實時數據。
沒有登陸器常規的緩沖尾焰,只有調整姿態后自動擴展出來的四條緩沖支架,在推進裝置接觸小行星的一剎那,漫天的塵埃從小行星表面揚起。
由于沒有重力和大氣,這些塵埃在碰撞中直接就沖出了小行星的約束,噴灑到了太空中。
與此同時,已經降落到了‘2017af29’小行星上的精衛·隕石推進裝置在智能自動化系統的操控下,迅速展開了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