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緩沖支架的側沿,螺旋推進的鉆孔裝置快速的朝著小行星內部的巖層推進。
這一功能算是從他們研發的月球小型全自動化采礦機延伸拓展而來的。
和月球的低重力一樣,如果不將設備牢牢的固定在小行星或隕石上,那么在推進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偏差,甚至出現推進裝置直接脫落的情況。
所以就需要‘錨點’將其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了。
等待了一小會,精衛·隕石推進裝置的四根固定支柱就已經鉆進了這顆小行星的巖層中,將自身牢牢的固定在上面。
隨后,調試程序啟動。
測試使用的隕石推進裝置中內部攜帶的一塊容量超過1250kwh超大容量的鋰硫聚合物電池,而非正式推進裝置中使用的小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磁流體發電機組。
一方面只是這次的任務是測試采集數據。
另一方面則是后者的設備體型實在是太大了,不僅僅是小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磁流體發電機組,還需要一套配套的小型超算能進行控制。
航天飛機能塞的下是因為的確有這個需求,但將這些東西塞進精衛·隕石推進裝置-中就確實有點為難人了。
好在川海研究所那邊的量子芯片技術已經成熟突破,星海研究院那邊正在聯合航天局與下蜀航天基地開發成熟的量子操控系統,準備將無極量子芯片安裝到小型聚變堆上,取代原本的小型超算系統。
這樣一來,在砍掉了超算控制系統以及相關的設備后,精衛·隕石推進裝置能做到整體控制在二十五米以內,可以直接模塊化塞進二代機中直接打包運送到小行星帶。
在鋰硫聚合物電池的供能下,從空天引擎發動機延伸設計而來的隕石推進裝置迅速進入了工作。”
一個個的指令不斷的通過推進裝置上的中繼系統傳遞回搖光號航天飛機。
“精衛·隕石推進裝置已抵達目標,作業正式開啟!”
“檢測到‘引力錨’系統穩定,供能系統運行正常!”
“主推進器即將啟動,當前氙工質儲量100%!”
“導航修正系統自檢完畢!”
“散熱系統啟動正常!”
“.”
一系列的指令與自檢信息不斷的傳遞回來,航天飛機上,全盤負責這次行動的陳屏住了呼吸,目不轉睛的盯著監控電腦上反饋回來的畫面與參數。
事實上,捕獲一顆小行星或隕石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作。
除了前期的勘探準備工作外,捕獲器的抵達降落,小行星的姿態穩定與消旋,推進器的矢量控制,導航、制導與控制等等每一步都是極為困難的。
其難度絲毫不比上個世紀人類進行第一次載人登月活動小。
尤其是如何讓捕獲裝置降落到小行星上,并控制它產生推力消除小行星的自旋與穩定姿態。
這一步是整個捕獲工作中最為關鍵的步驟,因為它是后續精確推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