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交織了物理維度概念與數學高維拓撲結構和能量流推動的的難題,這有點像多維龐加萊猜想,但遠比那個更加復雜.....”
“如果要歸類的話,這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分類,它可能沒法單獨放到數學的拓撲分類里面。”
“或許它應該單獨建一個分類......”
翻了翻手中的稿紙,徐川看著上面的算式,自言自語的開口道。
“通過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的確可以借助大質量天體自身的時空曲率來實現超光速航行技術。”
“唯一的缺點是它可能無法跨越恒星與恒星之間的‘引力真空’地帶,只能在大質量天體能夠影響的范圍內航行。”
“不過對于現在的人類來說,這倒也足夠了。”
這里的‘引力真空’并不是指完全沒有引力的宇宙環境。
事實上,宇宙中不存在沒有引力的地方。
如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體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其本質是質量對時空的彎曲效應。
而如果是按照他的虛空場論,引力來源于源于粒子在虛空場破缺時所產生的能量波動。
眾所周知,真空不空。
即便是那些我們看上去空無一物的地方,也不斷的存在和持續量子漲落和虛粒子對,構成動態的能量場。
這是量子力學中的核心概念。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表明,能量在極短時間內允許起伏,導致虛粒子對(如正負電子對)不斷產生和湮滅。這種漲落使得真空具有零點能,即量子系統的最低能量狀態。
而虛空場論中涉及到超光速航行技術中的‘引力真空’地帶指的是大質量的希爾球半徑。
即引力能夠在此范圍內能有效控制天體運動,防止被其他恒星奪走的區域。
比如太陽的希爾球半徑約1光年,這一范圍標志著太陽引力在銀河系中相對于鄰近恒星的主導區域。
如果是單純的引力能夠影響的范圍,太陽的引力影響范圍早已經超過四十五億光年了。
畢竟理論上來說引力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只受引力傳播速度限制。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想要研究的是如何突破希爾球半徑距離,通過兩顆恒星之間的引力勢差來完成‘恒星跳躍’。
即可以在兩個星系間實現超光速航行。
但后面他確認通過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因為飛船一旦超出‘出發點’星體的希爾球半徑,就會受到希爾球半徑之外宇宙中其他天體的引力影響。
這會導致飛船的路徑不穩定性與跌落宏觀性的隧穿效應。
在確認了這一點后,他直接放棄了恒星跳躍技術的研究,轉而將精力集中到了如何‘固定’超光速航行技術的出口上。
看過虛空場論的人都很清楚,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只提供了超光速航行技術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