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一顆大質量天體的附近區域。
但它的出口卻是不固定的,利用這項技術航行會讓飛船最終隨即出現這顆大質量天體的希爾球半徑內。
這對于利用它的文明來說很顯然是必然要解決的難題,否則這項技術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一開始徐川想的便是將兩顆恒星‘連接’起來,既可以解決超光速航行技術出口不固定的缺點,又可以實現恒星跳躍技術,快速的前往其他的恒星系。
但確認做不到兩個星系間實現超光速航行后,他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如何確認恒星系內的出口點上。
而對于太陽系和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并不是很難。
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超光速航行技術在借助恒星的時空曲率進入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后,其跳躍的路徑受重力梯度約束。
這意味著它不僅需要恒星這類大質量天體作為節點,而且還需要避開行星的重力干擾。
比如在太陽系內航行,需要避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類行星與大質量天體。
這是它的缺點,但恰好也可以轉成優點!
即利用行星的重力井來對正在跳躍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的飛船進行干擾,將其從宏觀性的隧穿效應‘摘’出來。
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超光速航行過程的飛船處于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在跌落回正常形態的時候會因為引力、慣性等各種因素而直接損壞。
打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將超光速航行的過程看做是一輛正在高速路上以200碼的速度行駛。
正常情況下你要停下來應該要‘踩剎車’讓車速慢慢的降低,最終停止。
大質量天體引力效應會在希爾球半徑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衰落,其過程就相當于踩剎車。
但如果你用行星來干擾這個過程,讓其半路停止。這就相當于在高速路上直接裝了一個‘破胎器’或者說放了一顆‘巨石’
當高速行駛的車輛從破胎器上壓過去,或者是撞上這顆巨石的時候,結果必然是車毀人亡。
如何讓超光速航行的飛行器能夠半路剎車還不車毀人亡就是這項技術中的另一個核心關鍵點。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想的是通過‘裝甲’和‘緩沖’硬抗行星的干擾。
因為在脫離結構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飛船承受的壓力比太平洋海底的壓力更大。
因此船體結構需要極其堅固。即使是微小顆粒(如一毫克沙粒)以近光速撞擊也會釋放相當于7600萬噸tnt的能量。
但很顯然,單純的‘裝甲’和‘緩沖’結構對于超光速航行的飛船來說遠遠不夠。
畢竟就算是飛船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飛船在脫離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也會因為會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積累的高能粒子(如宇宙射線)在減速時會劇烈釋放。
其威力理論上來說遠超人類制造過的最大威力的武器‘沙皇炸彈’。
這需要額外的防護體系,單純的裝甲根本就無法抵御如此巨大的能量沖擊。
幸運的是,在這方面他也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