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前者的難度要更高。
首先太空本身的惡劣環境就極大的提高了施工的難度。
比如在外太空的失重、極端溫度波動、高真空與原子氧、宇宙輻射等等各種外界麻煩。
在近地軌道上,失重環境會帶來沒有穩定的“上”和“下”,那些巨大的結構件不會老實待著,任何輕微的受力都會導致飄移、旋轉。
傳統的起重和支撐方法完全失效。
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全新的太空建筑機械。
比如那安裝在船塢與航天飛機上同步運行的巨型機械臂,就是解決方案之一。
它不僅能夠進行三百六十度的自由度精確操控,還使用了復雜的阻尼系統來吸收動量,以控制在對接的時候出現的動能沖擊導致對接失敗。
而太空的惡劣環境僅僅是在外太空組裝艦船的麻煩之一。
除此之外,一艘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巨型母艦,其本身的存在對于工程學來說就是噩夢級別的了。
任何一個物體的體積變大,都會帶來規模效應。
在地球上,當你將物體的尺寸放大一倍,其重量和承受的應力會以立方級增長。
而在太空中,雖然沒有了重力,但慣性、動量以及結構在機動時承受的載荷問題依然存在。
一個在地面上測試完美的連接點,在太空巨艦的尺度下可能會因為微小的振動而疲勞斷裂。
這意味著太空母艦的設計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計算機模擬和地面縮比模型測試,它的每一處結構設計必須極度冗余和優化。
與此同時,將兩個幾十米長,乃至上百米長的模塊在太空中以毫米級精度對接,其難度堪比在數公里外穿針引線。
部件之間需要臨時的對接和固定裝置,才能進行焊接或螺栓連接。任何微小的錯位都會在整體結構上產生無法接受的應力集中。
這些都是和在地球上修建航空母艦完全不同的問題與困難點。
當然,在外太空組裝一艘空天母艦也并非沒有優點。
最大的優勢便是在外太空中失重的環境下,空天母艦可以不受結構重量限制。
在地面建造的飛船,必須擁有足夠堅固的結構來支撐自身重量,并在發射時承受巨大的過載。
而在微重力乃至失重的太空環境下,結構設計可以極大地優化,不再需要對抗重力。
這意味著可以使用更輕、更高效的材料,打造出在地面上會因為自重而坍塌的龐大體型和高聳結構。
比如在地球上,在大氣層中,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打造出一艘直徑超過五百米的巨型戰艦的。
即便是有可控核聚變技術提供無盡的能源,即便是推進引擎技術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
它也無法飛上天。
因為龐大的重力會直接將它自身的結構撕扯成一塊塊碎片,除非人類文明掌握的材料科技再往前推進幾個量級。
當然,盡管在外太空中組裝母艦可以使用更輕的材料。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對材料就沒要求了。
雖然沒有重力,但空天母艦在慣性、動量以及結構在機動時承受的載荷問題依然存在。
只不過相對比重力的影響,這些載荷難題已經是目前的人類材料可以解決的而已。
.....
伴隨著千里眼在機械臂的操控下朝著巡天母艦的艦艏區域對接而來,那巨大的凹槽逐漸被陰影覆蓋。
不多時,一陣輕微的震動透過船塢結構傳來,楊天遠扶住身邊的扶手,穩定住身形。
耳麥中,對接小組的匯報聲伴隨著姿態調節推進器的運作傳遞了過來。
“千里眼探測裝置核心模塊對接完成!精度指標符合要求!”
“姿態調節推進器已啟動,預計于十五秒后恢復補償因質量增加而產生的軌道擾動。”
聽著耳麥中的匯報,楊天遠的臉龐上浮現出一抹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