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飛岔開了話題,“媽,苗記這幾年積壓了那么多產品,這幾年在東南亞生意不太好嗎?”
按理說不會。
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嘛。
由于西方產業的轉型,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各國。
這些年,他們的經濟都發展不錯。
苗記理應發展的不錯。
可以說,苗記這二十年正趕上了好時間。
這也是苗記迅速崛起的原因。
二十年前的東南亞,和現在的華夏一樣,充滿了機遇。
“有積壓不代表生意差,是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產品更新換代了,在歐美市場達不到預期了,但苗氏在整個東南亞發展勢頭是相當不錯的。”
苗惠昕說道:“苗氏急入返回國內,一是想落葉歸根,尤其是你姥姥,二是確實看到了國內華夏市場的潛力,想提前布局,三是關鍵是你,當然主要是因為趙總和麗麗,讓苗氏打消了顧慮,至少十年,苗氏的重點還是在東南亞和東亞。”
易飛這么問。
苗惠昕理解,苗記和章氏似乎對進入國內市都有點急不可奈。
尤其是苗記。
那么多的積壓品,給人一副活不下去的姿態。
其實不是這樣。
由于近幾年,大量外資的進入,苗記是受到點沖擊。
但每年還是保持著增長量。
出口額每年也在增加。
急于返回國內,只是一種情結,并不是想把內地代替東南來。
送給易飛的物資,也是因為苗家的后代太不爭氣,哥哥看中了易飛的潛力。
苗記看著投資挺大的,其實比起在馬國和暹羅的前幾年投資還是有不如的。
包括章氏也一樣,都是試探性投資。
章氏重工和化工這次準備各投資一億美金。
苗記也是投資一億多美金,大哥被易飛所說的把臨東建成紡織之都打動了。
他對苗記華夏公司要求不高。
十年內只需在國內站住腳跟,這筆投資便算成功。
易飛說道:“我說也不應該,東南亞那幾國的發展近幾是沒問題的。”
他前世對東南亞的了解還是比較多的。
畢竟那里離華夏比較近,認識周書文以后,也多次跟她去過曼城。
周書文在曼城的房產也讓她賺了不少的錢。
苗惠昕問道:“易飛,以你的預計,港城和東南亞的地產在未來幾年會怎么樣?章氏地產從前年開始,投入了少。”
既然他連東歐都了解,對港城、東南亞也應該知道些吧。
別管真假,至少也能做個參考。
“港城和東南來的地產在未來八九年內一直呈上升勢頭,肯定會賺大錢。”
易飛聽周書文說過,在80年代末到1997年,曼城的地價平均漲了四五倍。
而有的地段一年就漲了14倍。
多嗎?不多,再過兩年,南島的地皮從二十多萬一畝狂飆到六百多萬一畝。
那些一年就漲了幾倍到十幾倍的地段,易飛都知道。
周書文雖然沒有趕上這次地產動蕩,趕上也沒用,她家就是一個普通家庭。
根本沒有能力這時候去炒房地產,還是在國外。
周書文是個天才,至少在投資上面是個天才。
她在2000年跑到曼城,把手里的資金幾乎全部買成了房子。
三年后,才開始在帝都買房、買股票。
易飛和她多少去過曼市。
每每走在街頭,周書文都感嘆當初這個地段怎么著。
苗惠昕眨眨眼,“是真的嗎?”
她現在都有點不明白,兒子眼中的賺大錢是多少回報率。
她講完自己在東瀛的經歷。
似乎兒子并不吃驚。
麗麗那丫頭現在還迷糊呢。
苗惠昕當然知道,麗麗迷糊的并不是錢本身,而是對這樣的投資不理解。
麗麗并不是一個對金錢特別追求的人。
易飛都說過,他去年曾騎個地板車載著麗麗去收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