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圖看見尼堪腳后跟在苔蘚上劃出了條長長痕跡,再次揚起斧頭。
“去死”
揚起的長斧被藤蔓纏住,巴音圖感覺脖頸冰涼,回頭看時,一只猿猴閃過林間。
護城河外豎起了兩架破舊的馬車,作為這次炮擊的靶垛,劉招孫目測靶垛距離紅夷炮約有四里。
明代關于紅夷大炮有效射程的記載,非常凌亂,有些數據還前后矛盾,射程從三里到三十里,不一而足。以至后世需要專家撰寫論文來論證它的有效射程。
四里的距離,已經遠遠超出了佛朗機炮和大將軍炮的有效射程。
不知道眼前這門紅夷大炮能不能打到四里。
如果打不到,那么,開原城下炮決努爾哈赤的夢想,就需等待有緣人了。
他轉身對茅元儀道
“可以開始了。”
茅元儀指揮兩個炮手用碎土木塊墊在炮輪下,又用鐵錨將跑輪固定。接著炮手開始檢查藥包和鐵彈。
劉招孫望那兩個炮手一眼,正是那日用弗朗機炮和鑲藍旗對轟的韓真義和姚長。
韓真義和姚長現在升為了炮兵營把總,手下各統領二十人的炮兵隊伍。
茅元儀教授紅夷大炮操作之法,便從這兩位把總開始,等他們學會,再教授其他炮手。
劉招孫見他們使用的是定裝發射藥包,不免有些驚訝,他雖然不知定裝藥包具體怎么操作,卻也聽說過這種發射藥包不僅可以提升發射速度,還能降低火炮炸膛風險。
據說這種方法是瑞典軍事家古斯塔夫首創,十六世紀傳到日本,沒想到茅元儀竟然都懂。
其實,關于火炮射擊的用藥量,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火藥完全燃燒的瞬間,剛好將炮彈推送至炮口,這樣就能使炮彈獲得最大推力。
如果火炮裝的火藥過多,不僅浪費,還有炸膛風險;如果過少,則炮彈受到最大推力后還在炮筒內,就會影響炮彈出膛的初速度,進而影響火炮的最終威力。
等到火藥和炮彈裝填完畢后,茅元儀取出個有點像游標卡尺的東西,在火炮前比劃了一番,又拿出張白紙在旁邊寫寫畫畫,劉招孫不知這是什么原理,也不知是怎么使用的,可能還要運用到些軍事數學知識,他決定有機會向茅元儀請教一下。
金虞姬正要走近些觀看,劉招孫一把拉住她。
“離遠點”
他知道紅夷大炮極容易炸膛,何況還是山寨版,若是運氣差點,全身會被炮架木屑打成刺猬,生不如死。
金虞姬見他生氣,連忙退后兩步,也拉著劉招孫往后退去。
折騰了整整一刻鐘,茅元儀總算瞄準了目標。他大喊一聲,讓眾人往后退。
紅夷大炮前,只剩下韓真義姚長兩個炮手。
劉招孫望向前方,暗暗祈禱,千萬不要炸膛。
忽然聽見前面突然巨響,紅夷大炮猛地向后一退,一顆黑色鐵彈在眾人面前一閃而過。
“打中了打中了”
茅元儀激動的將標尺砸在地上,原地蹦了起來,眾人抬眼望去,對面一架馬車消失不見,地上都是木屑碎片,炮彈擊碎馬車,繼續向前彈跳了幾下,最終一頭扎進泥土里。
“清理炮膛,裝炮”
茅元儀大吼一聲,從地上找到剛剛扔掉的卡尺,又開始對著紅衣炮比比劃劃。
聽到命令后,韓真義如同木偶人般,用一根纏著棉布的棍子,蘸水伸進炮管,開始清理炮膛,被火藥燒熱的炮管發出滋滋聲響,大股大股水蒸氣從里面冒出來。姚長則取來定裝藥包,將藥包裝入清洗之后的炮膛,用一塊濕布放在炮口,防止炮膛內死灰復燃,提前引發炮彈。
劉招孫沒再看下去,他從茅元儀忐忑不安的表情上已經推斷,這位火炮專家三個月多月廢寢忘食全力以赴研制的紅夷大炮,基本算是穩了。
劉招孫開始計劃,怎么才能一炮干死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讓后金汗的黃龍帳進入大炮射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