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應泰是萬歷二十三年的進士,擔任地方官頗有政績,平心而論,此人是東林黨中為數不多的干才。
袁應泰任臨漳知縣期間,筑長堤四十里,捍御漳水;調繁河內穿太行山,引沁水灌溉農田數萬頃。
出任淮徐兵備參議期間,發生大饑荒,設立粥廠救濟災民。
因為動用額外稅、馬價銀數萬兩賑濟災民,被言官彈劾“擅移官廩”,辭官而去。
熊廷弼去職后,朝廷派他經略遼東,是朝廷用人的一大失誤。
無論從哪一方面,袁應泰都無法與熊廷弼比肩。
他可以做一個好的地方官,卻難以勝任遼東經略這樣的統帥。
歷史上,袁應泰不顧部下勸阻,放蒙古降兵入城,后來被后金里應外合,破了沈陽。
袁應泰倒頗有骨氣,退守遼陽,后金兵攻入城中后,他身佩官印寶劍,在遼陽東北看花樓自縊而死,仆人唐世名不忍他主人尸首落入后金兵手中,在城樓舉火自焚。
兩位監軍和御史也在遼沈之戰中殉國。
后人這樣評價袁應泰督遼
熊廷弼在遼持法嚴,部伍整肅,袁應泰以寬矯之,用兵非其所長,規劃頗疏。1
簡單來說,袁應泰不懂用兵,缺乏規劃,對外番過于寬容。
劉招孫對這些歷史細節了解不多。
他只當袁應泰是個東林大佬,不知此人平日收刮可多少民脂民膏。
“熊蠻子經略遼東,花費皇上百萬內帑,據說熊經略雅好美食,單是廚子就有十幾個,康監軍為何不把他們找來,也讓兩位監軍嘗嘗手藝。”
袁應泰推開鴨舌羹,臉上流露出一絲厭惡之色。
旁邊坐著的監軍何廷魁和崔儒秀聽了這話,只是賠笑,其余眾人也嗅到了火藥味道,都不敢說話。
兩個遼鎮將官揮了揮手,唱杜十娘的戲子連忙退下,周圍幾個服侍的歌女丫鬟也遠遠離開。
康應乾賠笑道
“下官親眼所見,熊經略為官清廉,食不重味,除了官服,連錦衣都沒幾件,不知這些京師謠傳,是哪些言官亂說的。”
康應乾說罷,轉身給袁應泰滿上酒,袁應泰將手掌擋在酒杯上。
御史張銓見他扯到言官,陰陽怪氣道
“康監軍此言差矣,空穴不會來風。我等言官御史,有風聞言事之權,豈能畏懼權勢,遮遮掩掩朝中早有議論,說熊蠻子以遼餉自肥,在沈陽濫殺遼鎮將官,吞沒遼餉,想必這些傳言也是有根源的,可惜現在熊經略下落不明,皇上給他的百萬內帑,到底花到哪里也無從查起”
劉招孫怒火焚天,熊廷弼尸骨未寒,便被人這般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攥緊拳頭,也不管什么接風不接風,準備拎起這御史先揍一頓再說。
康應乾連忙道
“熊經略經略遼東半載,為保全遼沈,可謂殫精竭慮,最后被建奴殘害,悲壯殉國,遼人都是看見的,熊經略尸骨未寒,張御史這般胡說,不怕遭報應嗎”
張銓見有人開口為熊廷弼說話,頓時興奮起來
“哈哈,京師都說,熊經略在遼東有位忘年小友,少年英雄,得了熊蠻子不少好處,銀子或許也有吧,康監軍,你在遼東監軍多年,當比本官更清楚知道此事”
康應乾見退無可退,霍然而起,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