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久將目光從地圖上收回,向皇帝解釋道“陛下,臣剛才說了,早年間雨水稀少,傍海道沿途沼澤大都干涸,所以能行,目下卻是不能了。”
劉招孫揮揮手,不和大舅哥理論。
“還有其他路嗎”
“有,從盧龍縣出發,經灤河到承德,從承德走200里山路到凌源,再順著大凌河到柳城。”
大學士侯詢補充說“圣上,臣知道,燕國大將秦開打東胡,西漢霍去病攻打匈奴左賢王庭,曹操北征烏桓、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以及李世民親征,都是走的這條道。”
“大學士引經據典,知道的倒是不少。”
武定皇帝聽到隋煬帝三征高麗時,表情微微變化,看得出是有些不悅。
穿越者一遍遍告訴自己,他不是隋煬帝,大齊也不是隋朝,可是潛意識里總會有種心理暗示,時常讓穿越者感覺不安。
老臣徐光啟也說道“大學士提到的這條路,遇水搭橋,遇山開路,沈陽到漢城,得有一千五百里遠。孫子兵法中有云,食敵一盅,當吾二十盅。朝鮮糧草缺乏,因糧于敵是不用想了,運糧供應數萬大軍,對大齊來說,力不從心。當初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天下沸騰,便是因為后勤無力。不過,這條路盡管不好走,但沿途河水還不少,比完全走陸路要省力一些。”
大家都要提隋煬帝。
武定皇帝陰沉著臉,馬士英以為太上皇已經知道東征艱難,于是連忙說出心中所想
“陛下,趙率教首戰失利,戚將軍進展緩慢,皆與糧草調度有關,朝鮮國王知道我國新政,知道投降也落不得好,所以只能負隅頑抗,此外,聽聞朝鮮國得到倭人支持,德川氏縱容對馬海盜支援朝鮮,為其輸送火藥硫磺等物”
“倭寇此時支持朝鮮,也是應該的,唇亡齒寒,德川秀忠害死了袁崇煥,殺我無數將士,朕這次不會再饒他。等滅了朝鮮,再征服倭國,這一次,發三十萬大軍,是真正的征服。”
武定皇帝憧憬未來時,群臣面面相覷都不說話,以齊軍現在的實力,不要說征伐倭國,能否全面占領朝鮮還是個疑問。
“所以,第三次東征朝鮮,朕不要再小打小鬧,只派千人,這次須調集六萬戰兵,全面進攻,一舉攻下漢城,逼迫李倧簽訂城下之盟,內容與當年牛關條約類似,平壤以北,都要劃入大齊疆域,由齊國直接統治。”
群臣無言。
六萬大軍,遠征朝鮮,一舉攻下漢城,徹底吞并平壤以北兩道十五郡。
當年萬歷援朝時,神宗皇帝舉全國之力,調天下精兵,勉強才能達到如此規模。
明國有兩京一十三省數億人口,可是大齊呢,目前只有遼東、河南,山東、湖廣數省之地,經歷數年戰亂,人口不過千萬,要組織這么多人,還要防備山西張自成,南明朱常灜怕是要三丁抽一了。
武定皇帝也不廢話,抬頭望向馬士英。
“馬首相的意思是,是勸赦免這兩人”
馬士英連忙點頭,小心翼翼道“趙、戚兩人,不得一戰而定朝鮮,若論其罪,死有余辜,然陛下攝政以來,圣德寬厚,海內共仰,此何足以介圣懷臣以為,當允許其戴罪立功。”
群臣跟隨馬士英齊齊跪下,為戚金和趙率教求情,希望太上皇不要誅殺兩位大將。
武定皇帝聞言,大笑兩聲,就坡下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