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群臣都為趙、戚兩人求情,朕便先不追究,朕御駕親征時,允其戴罪立功”
見太上皇堅持要征募天下之兵,東征朝鮮,群臣終于沉不住了,各人紛紛進諫,以為不可。
馬士英以隋煬帝東征為教訓,勸諫太上皇不可輕舉妄動。
孫傳庭的話更嚴厲,他說,當下大齊之患在內而不在外,當休養生息,不可再窮兵黷武。
“臣擔心陛下前腳剛走,關內又將大亂,好不容易占據的河南湖廣等地,又將陷入戰火,說不定,又會出現武定元年的慘劇。”
徐光啟、宋應星茅元儀等人從軍糧調度,兵力征調等方面,大致估算了六萬大軍所需的糧草物資、輔兵馬車,最后得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天文數字。
幾位智囊強調說,以大齊現在的國力,很難支撐這樣一場遠征行動,如果強力推行,結局恐怕不會比隋煬帝好多少
連一直沉默不語的金應河、葛業文等人,也開始勸說不要輕易東征。
武定皇帝讓東方祝端來茶水,默默開始喝茶,等所有人都一一說完,他從懷中掏出份書簡,遞給森悌。
“這是康應乾從雞澤縣發來的奏疏,他老了,舉箸提筆,諸多不便,估計也活不了多久了。你們聽一聽,這個老頭給朕說了些什么。”
東莞仔手捧康應乾奏疏,清了清嗓子,開始大聲讀道
“當初,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三伐高句麗,九路軍渡遼河,共三十萬五千人,待回遼東城時,只余二千七百人。巨萬軍資儲備器械喪失殆盡,二次東征,亦大敗
“今吾皇征朝鮮,百姓莫不踴躍參軍,臣在廣平府,所見百姓皆愿東行,官府募十得百,募百得千,而不能從軍者,無不憤嘆郁邑”
“臣親眼所見,鄰居有張氏鐵匠子,自愿以私裝從軍,征伐朝鮮,言為武定皇帝報仇,因身高不足,被募兵官拒絕,張氏曰“不求縣官勛賞,惟愿效死遼東”官員不許,張鐵匠激憤之下,遂投郁壘河而死,臣老邁昏聵,今生不得再追隨吾皇鞍前馬后,建功立業,只愿手扶庭前枇杷樹,遙望東北,祈福吾皇旗開得勝,蕩平東藩跳梁,開太平盛世。”
群臣聽完無不墜淚,馬士英眼圈紅潤,泣不成聲道
“康監軍家族罹難,被奸賊所害,還能心系朝廷,砥礪人心,臣等忝居高位,慚愧慚愧。”
劉招孫親手收起老部下發給自己的書信,沉聲道
“諸位只看到了賬面上的數字,糧草、兵餉,都是死的,朕的子民,是活的,他們愿意打仗,愿效死遼東。所以,朕不會是隋煬帝。”
“打朝鮮的理由有很多,為索取戰馬,為索取太監宮女,為索要朕,要朝鮮為背叛大齊付出代價,這一條就夠了。朕意已決,即日起駕回遼東,今年九月東征。”
太初三年九月壬辰十五日,王師發寬甸,武定皇帝親佩弓矢,手結雨衣於御鞍後。太祖實錄親征第二。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