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歷史愛好者在研究大齊帝國官制時,經常容易犯下的錯誤是說大齊制度為齊承明制。
從表面上看,齊國官制與前明頗為類似,仔細比較還是有一定差別的。
在中央,以首相替代內閣,六部禮戶吏刑工兵直接對皇帝負責。
首相授大學士銜華蓋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等,正二品。
設內廷大總管,東方祝為首任總管,大總管位列十二監、二十四衙門之首,與首相一起,有批紅之權。
區別于明制的一點是,武定皇帝對外戚勛貴勢力頗為重視,另設成國公頭銜,由外戚勛貴擔任,與首相、大總管一樣,亦享有奏章批紅權。
如此以來,大齊頂層便形成了相權、宦權大總管、皇權、外戚勛貴四權分立的局面。
首相負責對全國事務進行票擬提出處理意見,大總管與勛貴負責對票擬批紅批準意見,代行皇權,最終詔令下達前,須呈皇帝御覽。
大總管下設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若干,掌印太監統管司禮監,首席秉筆太監掌東廠、鎮撫司蓑衣衛。
齊中樞設六部行宮、王宮各一套班子,一實一虛,六部下各設清吏司,其中戶部、刑部各十三清吏司。
令設檢察院、友愛寺。都察院由前明的都察院發展而來,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友愛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由前明大理寺發展而來。友愛寺、檢察院、刑部因同掌司法,合稱中央三司。
此外,大齊廢除前明官制六科給事中即言官,廢除掌侍從,原先的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等職責,由訓導官負責,御史亦被廢除。
在地方,大齊延續從元代便開始施行的行省制,仍舊為省、府、縣三級,省府縣三級主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為鄉、村,鄉村皆為農會、商會選出代表直接管理。
大齊行政機構,遠期規劃為三京八十一省包含安南、朝鮮、日本行省,三京為中京天心城、東京平壤、南京雅加達。
八十一省除關內三十六省外、還有遼東四省、蒙古五省,朝鮮三省、倭國十省、安南國六省、真臘國今柬埔寨三省、暹羅國今泰國六省、占城國今越南南部三省、蘇門答剌今蘇門答臘島八昔兩省、爪洼國今爪哇島三省、湓亨國今馬來半島兩省、三弗齊國今蘇門答臘島巨港三省、渤泥國今文萊兩省
其中,均州順天府一帶的直隸府合稱直隸。
各省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下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行都指揮使司合稱地方三司
大齊與前明在軍事方面的差別,后文會詳細介紹,這里暫時不表。
太初三年三月,武定皇帝頒布詔令,委任原吏部侍郎葛業文為河南巡撫,南明降官路振飛為湖北巡撫,兩人在洛陽謝恩后,立即分赴開封、襄陽,走馬上任。
為加強對新占領區的統治,避免大軍東征朝鮮期間后院起火,各府州縣的官員都換成開原系老人,一大批從學堂畢業的訓導官、商會學徒進入府州縣衙門任職。
在大清洗運動中成長起來的農會,憑借著武力支持,架勢牢固掌握縣以下權力,代替了原先依靠宗法、族長統治鄉野的“鄉賢”治理體制。
在農會強大攻勢下,農村舊制度徹底碾碎。
太初三年春天,武定皇帝在中原、荊襄劃了幾個圈,一座座嶄新的屯堡學校拔地而起。
荊襄流民陸續遷出大山,進入屯堡耕地;各府州縣孩童,紛紛入學學習。
按照大齊教育法令,帝國幼童,無論漢苗蒙古女真,無論男女,六歲以上,十二歲以下者,都必須進入學堂學習識字,學習自然科學、軍事、地理、等學科知識,當然,也少不了對大齊皇帝、大齊軍隊的感恩學習。
從兒歌“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到“沒有武定皇帝就沒有新中華”,武定皇帝三歲能騎馬,五歲能殺敵,十歲已經指揮大軍作戰
在戰兵代表、商會代表,訓導官、各科老師敦敦教導下,諸如此類的“真理”,被牢牢鑲刻在所有學生腦海深處。
訓導官森悌得意洋洋道“他們學生或許會忘記自己姓甚名誰,但絕不會忘了是誰將他們從餓殍中拯救出來,給了他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