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皇帝返回沈陽后立即開始著手東征事宜的準備。
大軍集結詔令分發河南、湖廣、山東、蒙古各地。
大齊王朝的巡撫、兵團主官們立即聞風而動,抽調精銳兵馬奔赴遼東寬甸。
太上皇和的謀臣們,在仔細評估朝鮮軍隊戰力后,認為六萬戰兵兵力稍顯不足,為保證萬無一失,決定在原先兵力基礎上,再征發兩萬人,共計八萬大軍用于對朝作戰。
各省募兵官立即紛紛起來,按照兵部下發的募兵規范,大齊放寬了募兵的標準,允許部分表現優異認可齊朝田畝制度的地主、縉紳、富商子弟參軍入伍。
與此同時,新兵訓練周期從原先的五個月縮短為半個月,征兵年齡下限從十六歲降低至十四歲,一些鬢發花白的前明老兵,也被允許進入齊國軍隊。
各省參軍熱情高漲,尤其是新近歸附的湖廣、河南兩省,很多良家子愿意自己出錢出力,報效勞動。擴軍口子一打開,兩萬人的兵額很快用完,更多的人只能加入輔兵,隨軍作戰。
不過這種窮兵黷武的策略,讓大齊周邊幾個鄰居浮想聯翩蠢蠢欲動。
六月份,駐守合肥的左良玉,第一個按耐不住,他在得知淮河對面的秦建勛兵團主力已經抽調北上征伐朝鮮后,不由大喜過望,南明“名將”認定這是個機會,一個賴掉歲幣的機會。
左良玉對齊國恨之入骨,他決定乘機給齊軍一點顏色看看。結果,再一次被開原兵擊敗,派往對岸的三千精銳只剩兩百人回來,秦建勛勃然大怒,在擊退明軍后,立即派兵渡河報復,又打死打傷左部兩千多人,劫掠大批糧草而歸。
左良玉在淮河沿線慘敗之后,西邊的張自成,東邊的鄭成功,立即放棄了渾水摸魚的沖動,分別將在山西、浙東與齊軍對峙的人馬撤回。
大西流賊和鄭氏海盜不約而同選擇按兵不動,坐觀朝鮮之戰成敗,根據戰場形勢再行決定進退。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武定皇帝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認為隋唐幾次征伐高句麗戰爭,最終失敗都是因為后勤出了問題。
為避免重蹈隋煬帝等人覆轍,太上皇嚴令民政、商會,一定要做好東征大軍的糧草保障任務。
雖然只是閃電戰,劉招孫還是要求兵部戶部和民政,必須確保三十萬人實際為三十五萬人在朝鮮的兩個月口糧。
太上皇嚴令沿線各地主官,東征期間,要確保威海至旅順、天津至金州、山海關至寬甸糧道的絕對安全。
好在東征軍糧道安全問題不大,基本不需要操心。
明軍已全面退縮至淮南,對遼東不構成任何威脅,鄭家的話事人現在失去了南明支持至少明面上的支持,正在浙東與吳阿衡對峙,威海旅順炮臺防御嚴密,他們輕易不敢北上。不僅如此,為獲取更多家族勢力支持,鄭成功現在還需籌集一筆糧草金銀交付齊國,以確保他父親鄭芝龍和幾位人質的安全。
三十萬人的口糧不是個小數目,加上上萬匹戰馬的消耗,更是個天文數字,齊朝戶部和地方的民政官們鉚足了勁兒,一面就近征調遼東、遼西存儲的倉庫糧,一面緊急將關內糧草運往遼東。
湖北、河南各地糧草分批被被運往山東,最終在威海港口積聚,再由海船運往遼東,為提升海運運糧運河已經斷絕效率,武定皇帝親自出面,讓民政與海軍協商,征調三艘戰艦參與運糧船隊護航。
六月初,鄭成功在極度郁悶和不甘之下,派遣十二艘商船北上,救贖父親鄭芝龍和其他幾個渴望在大齊建功立業的鄭家親眷。
數萬石糧草和數千匹布帛,以及數量可觀的茶葉和南貨,被運往山東,用以換取兩名人質鄭芝龍兩位兄弟。
太初三年六月初八日,雙方在威海衛鷹嘴港交接。
主持交接儀式的大齊官員有訓導官森悌、禮部員外郎外事藤原恭二,大總管東方祝、禁衛軍軍官林宇等人。
正午時分,鄭成功的弟弟田川七左衛門,在一群大伯鄭芝虎、二伯鄭芝豹簇擁下,快步走下舢板,一臉憤恨的望向站在岸邊的東莞仔。
森悌見這個中日混血兒來者不善,不無威脅道
“仆街仔,看什么看鄭家反復無常,奸邪放蕩,上次落井下石,朝中大臣都要治你們的死罪,吾皇仁德寬厚,海內皆知,下旨放還兩人,對你們仁至義盡,還不趕緊謝恩”
由于擔心田川七左衛門聽不懂,森悌讓藤原恭二照著自己的話翻譯一遍,說給鄭成功的弟弟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