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十月二日,第五兵團駐守嘉山,這是蒲將軍發給陛下的塘報。”
劉招孫接過蒲剛發來的塘報,細細看了一遍,忽然想起什么,對東方祝道
“把章東和劉興祚叫來。”
章麻子和劉興祚很快進入大帳。
“還沒有第六兵團的消息嗎”
兩位情報頭子互看一眼,都低頭不語。
劉招孫見狀,也不再發問。
“報秦將軍的傳令兵從徐州回來了。”
“讓傳令兵進來。”
聽見有秦建勛消息,劉招孫喜出望外。
很快,一個背插第四兵團黑熊戰旗,疲憊不堪的傳令兵,在裴大虎的帶領下,進入了大帳。
傳令兵見到武定皇帝,連忙吃力的行了個軍禮,舉起手中一包沾滿血跡臟兮兮的塘報。
看來這一路走的很不容易。
武定皇帝揮揮手,示意將塘報拿過來,東方祝連忙拿來遞給太上皇。
劉招孫細細翻看兩遍,眉頭漸漸皺起,不過不久之后,臉上又恢復了笑意。
“好,朱常灜還算規矩,沒有乘火打劫,秦建勛想讓朕同意他,抽調淮河兵團北上,援助朝鮮,朕以為,大可不必。”
武定皇帝自言自語說了一會兒,放下那份從徐州發往朝鮮的塘報。
“南方還算讓朕省心,給秦建勛下旨。”
東閣大學士黃公輔、建極殿大學士周延儒、禮部尚書侯詢三人立即湊了上來,畢恭畢敬望向太上皇,等待下發詔令。
周侯溫三人,不僅是太祖實錄的記錄人之一太上皇入寢之后的每夜活動由太監東方祝記錄,太上皇平時口頭發布的詔令,大都是由這他們三人潤筆修飾之后,再下發六部、各地執行。
“告訴秦建勛,他做得好,有定力,守得住才攻地下。守住淮河就是大功一件,不要擔心北方戰事,朝鮮戰事一切順利,他在徐州做的很好,朕決意重賞他。”
侯詢捧著塊木板,不等皇帝說完,他便一手執筆,一手研磨,奮筆疾書,片刻光景,一道洋洋灑灑的圣旨便寫好了。
劉招孫示意傳令兵下去休息,接過圣旨草草看了遍,伸出大拇指,夸獎道
“好,侯詢果然文采斐然,發往徐州執行吧。”
送走朝鮮使者和第四兵團傳令兵,武定皇帝剛要喘口氣,這才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收到從第六兵團情報。
“不知吳阿衡是否已在黃海道登陸,是否已經按照原計劃準時向朝軍發起攻擊”
劉招孫深知戰場瞬息萬變,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快,戰場瞬息萬變,他決定不再等待,提前開拔,率領中路軍三萬人馬向前推進。
“等一等。”
一名正在搬書的小公公忽然被太上皇叫住,誠惶誠恐站在旁邊。
劉招孫隨手從小太監懷抱的一大疊詩集中抽出一本,看了看書脊,是明初詩人高啟的作品。
“就他了,讀完這首詩,便要打仗了。”
太上皇揮了揮手,小太監如蒙大赦,連忙抱著書朝帳外走去。
注
1、選自高啟朝鮮兒歌予飲周檢校宅,有二高麗兒歌舞者。高啟,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高啟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于詩,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明洪武初,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