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死去多年的楊鎬,原先和楊經略認識的人,如裴大虎金虞姬等,莫不傷感。
楊經略的過往,浮現眼前。
這個生命力頑強的老頭,沒死在萬歷援朝的蔚山戰場,沒死在薩爾滸大戰作為統帥應該隨軍出征,沒死在開原軍入關“勤王”的路上,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京師。
在開原時,劉招孫曾聽過這么一句話
遼兵善走,經略善活。
說的是遼鎮打仗善于跑路,楊經略打仗善于保全自己。
薩爾滸之戰慘敗,對遼東和整個大明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悲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薩爾滸之戰雖已過去十三年,復盤這場戰爭的前前后后經驗教訓,對于此戰當事人之一的劉招孫來說,自然意義非凡。
萬歷四十七年八月,努爾哈赤在遼東連下撫順等城,萬歷皇帝決心來一個“犁庭掃穴”。
大明帝國的官僚機器迅速運轉起來。
此時朝鮮使者通報,建奴不僅要攻打遼沈,還要突破山海關,入關劫掠。
怠政二十多年的萬歷皇帝,終于開始上朝,他一面調兵遣將,一面籌措兵餉,忙得焦頭爛額。
由于舊病發作,老皇帝頭暈目眩,只得叮囑內閣首輔方從哲傳諭兵部,立即行文差人,向各地總督、經略、總兵傳達旨意選擇精壯軍兵,整頓人馬器械,相機征剿,以除邊患。
接下來,大明集合天下精銳,分四路圍攻赫圖阿拉,最終在薩爾滸慘敗。
如今太上皇窮盡國力,征調八萬大軍,以三路精銳,合擊平壤,志在必得。
雖然明軍與齊軍戰力不可同日而語,朝鮮軍和后金八旗也不是一個概念,不過,十三年前那場大戰,與如今朝鮮戰場上形勢頗為相似。
在劉招孫看來,岳父制定的四路大軍,分進合擊的戰略,本身沒有什么問題,只不過是因為在具體執行中出現嚴重失誤。
當年叫門天子御駕親征,明軍精銳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鍋端,之后明將行軍打仗,用兵部署,都盡量將兵力分開,名曰分進合擊。
萬歷三大征中,明軍對付蒙古人哱拜叛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用的都是這分進合擊之策。
薩爾滸地形崎嶇,山巒不高,到處都是密林,小徑不適合大兵團作戰,七八萬人的后勤也是無法解決的難題,分兵無可厚非。
楊鎬的分兵部署,不過是明軍的傳統藝能,是常理之下的最優解,沒什么好指責的。
如果這個策略能得到有效貫徹在一個強有力指揮中下下,杜松不搶進,李如柏不觀望,馬林不分兵,且四路人馬相互配合,四路人馬各司其職,東路軍擔任疑兵,李如柏加強攻勢,杜松馬林出奇制勝,努爾哈赤斷無活命可能。
原本的成化犁庭升級版,最后打成了遼東戰局的喪鐘。
至于提前發布征討建奴時間,公布各路明軍的兵力雖然進行了一定夸張,八萬明軍對外宣傳是四十七萬,這,不過是楊鎬的疑兵之策,除了恐嚇努爾哈赤,實際出兵時間,也比邸報上宣傳的晚了足足五天。
平心而論,站在后金方面思考,在薩爾滸這種規模的戰役中,獲悉前來攻打自己的明軍將領是杜松還是杜柏,是馬林還是牛林,其實沒有一毛錢價值。
因為這是陽謀,是公開的秘密,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