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元年九月初九日,太上皇行宮由銅陵東再次東移,遷入南京城。
九月初十日,劉招孫攜廣德皇帝劉堪及太后金虞姬楊青兒等人,正式入主南京紫禁城。
截止廣德元年九月下旬,如果不討論中南半島,整個東亞的形勢是這樣的
經過十八年擴張征戰,齊國勢力從遼東遼南進入關內,并在河南、山西等地站穩腳跟,除青藏西北部分區域尚未涉足,整個東亞大陸基本被齊軍占據。
原先統一南邊九省的南明,名義上已徹底覆滅;
曾一度占據陜西山西甘肅,威脅河南河北的大西國,如今退守西北,大西國大部分疆域被齊軍吞并;
東北方的朝鮮王國,北方兩道早在太初元年便被齊軍占領,齊國經過這三年系統的屯兵、移民經營,基本已將北部兩道消化干凈,成為名副其實的齊國疆域,李倧對他的“舅舅”俯首稱臣,只求能多茍延殘喘幾日。
曾經“擊敗”明軍的德川幕府,名義上對齊國繼續稱臣這樣可以每年索取一定賞銀,不過之前簽訂的牛關條約,新任幕府將軍德川家光,全部予以否認。
不僅如此,迫于大齊強大的軍事壓力,倭國上下積極備戰,幕府向各藩下達命令“不準隨意離開九州島、嚴查進出境船只、禁止外國人赴日、加強沿海防御。制定了所謂的“異國征伐計劃”,準備迎接“齊虜”新一輪進攻,并向齊國本土發動襲擊。
奈何大齊精力主要在國內,袁崇煥死后不久便制定好的“立馬扶桑”復仇計劃,遲遲沒有得到實行,對日戰爭拖了十年之久。
這給幕府造成了中國衰弱的假象畢竟這十年來大齊征戰不休災害連年,而且明軍上次集全國之力遠征失遭受敗,也讓幕府信心大增,德川家光命令下,各藩武士開始有計劃的對朝鮮沿海和大齊東南沿海進行搶劫活動,這是繼繼明嘉靖年間后,新一輪的“倭亂”,史稱廣德倭亂。
有古籍記載,早在太初二年便有倭寇進犯浙東沿海,殺戮百姓,不過當時齊明雙方大戰在即,對這些零星倭寇的侵擾只做了冷處理。
正北方的沙俄勢力準確來說是哥薩克殖民先鋒,在庫頁島遭受一系列慘敗后,終于停止東進,開始向西撤退,經過十多年不斷開疆拓土,截止廣德元年九月,小海今貝加爾湖以東,庫頁島以西的廣袤土地,全部歸于齊國。
由于這片區域面積實在太大約等于西伯利亞總面積的二分之一,超過永樂時期大明疆域面積650萬平方千米,所以,除了庫頁島和韃靼海峽西岸部分城鎮據點,其余大部分地方,齊軍都只是樹立石碑宣示主權,根本無法實現控制。
綜上所述,截止廣德元年秋九月,大齊帝國名義統治面積在一千六百萬平方公里約等于俄羅斯面積,并且這個數字還在急劇增長中。
帝國在東亞大陸占據絕對優勢地位,是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
當然,目前實際控制面積遠小于一千七百萬,只有五百萬上下,具體分析如下
遼東遼西遼南蒙古各地被牢固控制,關外民眾對大齊忠誠度最高,為大齊源源不斷優質兵源,這幾塊地方可說是劉招孫的大本營;
往南走,過遼西走廊過山海關,進入北直隸,北京天津衛河北各地歷經多年戰亂,殘破不堪,好在流賊勢力已被完全驅逐出去,整體處于恢復發展階段,屬于帝國的次核心區;
武定初年李獻忠覆滅后,山西被鄧長雄第二兵團占據,成為帝國西進的大本營。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十大兵團除海軍外,都在此與流賊大西國有過輪戰,各兵團精銳打得張自成懷疑人生。
直到去年太上皇舉全國之力南征,山西方向的兵力才被抽調走一部分。不過,在常年軍事壓力下,山西已成為帝國最穩定統治區之一;
河南被占領時間較長,極圈統治在此有深厚基礎,中原沃野糧食充足,人口逐年恢復,這里是帝國在關內統治的立足點和核心區域;
同樣作為關內統治核心的山東,近兩年來因為旱災兵災陳新亂政,各地糜爛,白蓮余孽隱匿各地,是需要重點平定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