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全省剛并入大齊,尚不太平,流賊數量可觀;
再往南走,湖南全境名義上歸附大齊,當然只是名義上,因為至少有上萬明軍潰逃入湖南,此外湘西還有十幾個小土司,這些都是讓人頭痛的問題;
江西的情況稍好,除臨川、贛州還在負隅頑抗,其余府縣全部平定;
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府縣全部平定,屬于帝國有效統治區;
福建是鄭森海盜大本營,尤其福建南部地區,叛逆勢力較強,目前只是名義上歸附大齊。
和福建類似的還有廣東廣西海南三地,要實現對這些海疆的徹底控制,還需要齊軍鐵與血的碰撞澆筑。
至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齊軍現在鞭長莫及,這幾個省份也都屬于“名義上歸附齊國”的范圍。
江南平定,定都的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
北京已然殘破,天心城修建一半荒廢,沈陽皇宮規模太小,西安不必說,河南災害連年,放眼各地,只有南京適合成為新的都城。
然而金陵霸氣黯然收,不止是太上皇,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認為此地不適合作為大齊都城。
放眼歷朝歷代,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能夠立足南京,成就一番霸業。
盧象升錢謙益康光緒等人以為,前明國小勢微,與宋不相上下,根本不足以與大齊媲美。
當初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后,就有意遷都,洪武后期,朱標多次四處巡查,為的就是在北方尋找一處城市作為大明新都城,朱允炆繼位后,這事兒最后讓他叔叔朱棣做了。
靖難之役,朱棣不僅奪取了他侄兒的皇位,也把他老爹朱元璋辛苦經營的北境防御體系徹底摧毀,原先為大明開疆拓土的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等塞王,或被削去兵權,或被移鎮內地。至此,終明一代,北方都城一直處于敵人威脅之下,不是讓蒙古兵圍就是讓女真人圍,所謂“天子守國門”,其實也是種無奈的說法
如今北邊許多大城都已荒廢了,除了南京,也沒有更合適的地方作為都城。
權宜之計,只有先定都南京。
月間,南京城中,幾乎所有的南明官員都投降了,明史中對此有以下記載
國破,高倬投繯死。
六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
當然,值此以齊代明之際,要說所有人都投降了大齊,顯然也是不準確的,至少有六人選擇為大明殉節。
這六人和南京國子監監生吳可箕相同,殉節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亡國的痛惜。
吳可箕在南京關帝廟自縊而亡,留下一首詩
蹇遇逃君臣,
臨危猶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