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只因這條河,實在太重要了。
漕運始于秦漢,至齊朝,綿延將近兩千年之久。
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
隋唐之際,經濟重心南移,漕運,成為歷代經濟命脈。
江南地區糧食、賦稅轉運,南北軍隊、物資的運輸,沿線經民生,糧倉體系的建設,京畿地區的繁榮穩定等,無不仰賴大運河。
「北地運河廢除已久,海運多年,如今登州、膠州、旅順海港繁盛,不比以前差,北運河能變,南運河當然也可」
劉招孫氣定神閑,對群臣反對早有準備。
「戴院長,給大家說說吧。」
太上皇望向坐著的大學堂教授戴笠。
戴笠朝太上皇和小皇帝依次行禮,掃視
為您大神夢吳越的挽明從薩爾滸開始最快更新,
第638章百萬漕工衣食所系免費閱讀,
,
眾人,語氣激昂道
「陛下,以海運代替河運,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的。元初,漕糧海運就已成常態,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
「遼東商會航海,靠辨識經緯度來確定方位。具體而言,根據北極星和南十字星座借助測量儀器,通過一系列計算求出經緯度。去年,工坊葡萄牙人哈里森工匠johnharri;15931676,制造出精準的航海鐘,誤差僅有5秒。」
一群文官武將聽得如墜云霧。
劉招孫朝戴笠揮揮手,示意這位博聞強識的專家,說人話。
「總之,我朝航海技藝,遠在元人之上,莫說是南北海運,北至殷州,南至澳洲,舟楫往來,往來皆如履平地」
誠如戴笠所言,帝國航海技術突飛猛進,已非前明所比。
當然,要說航行去北美洲如履平地,顯然是扯淡。
在這片神奇國度,決定事務的,不是技術,而是所謂人事。
所幸現在的大齊不是家天下,而是幾圈主義。
康光緒連忙道「這便看出當年太上皇高瞻遠矚了,我朝草創之際,太上皇力排眾議,集中精力發展海運,不惜耗費重金聘請弗朗機教官。此般獨具慧眼,非臣等所能比。」
劉招孫尷尬一笑。
康光緒旁邊坐著的毛承斗孫世瑞互看一眼,強忍住繼續聽康光緒肉麻的吹捧。
海運運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是元代南糧北運的主要途徑,漕運只是輔助。
然而到明代,在航海技術進一步提升的背景下,海運竟被漸漸廢止。
洪武六年海運遼響船失事問題發生,中書省奏報請求在北方加緊屯田以減少海運。
洪武二十七年,遼東二十一衛糧餉基本自給,于是在洪武三十年停止海運。
永樂元年,北京糧儲不足,朝廷再開海運以平江伯陳煊為總兵官,督理海運,大船從南京揚帆起航。
之后不斷有人建議重修大運河。
最終,明朝不得不用工26萬人,歷時6個月,疏通了濟寧至臨清385里的會通河。
永樂十年,工部尚書宋禮力再次指出海運的弊端,提出調整河海比重。
平江伯陳煊治理淮河河道成功,可使3000艘漕船同時出動,載糧400萬石,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