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四年1645年三月,李倧帶著他的心腹大臣,由王京漢城入遼東,再從遼西走廊逃往大齊關內。
朝鮮人一路南下,途徑大齊各州府,但見秣馬厲兵,沿途兵站人頭攢動,戰馬火炮堵塞馳道,場面蔚為壯觀。
翻越山海關時,海面遮天蔽日都是南方駛來的艦船,思密達們震驚當場。
“阿西吧,大齊軍容強盛,作為藩國,我等何其榮幸”
五月初八日,朝鮮君臣歷經艱辛,終于抵達南京。
此時太上皇正忙于伐日籌備,晾了朝鮮君臣三日,到第四天,思密達以死相逼,連吃三罐泡菜,所幸被御醫救下。
太上皇見此情形,心生憐憫,于五月十三日,安排在武英殿接見東藩君臣。
“陛下,倭寇興兵百萬兵馬來襲,九州諸藩五萬倭寇為先鋒,他們還勾結鄭氏海盜,紅毛夷商人,很快就要以朝鮮為跳板,進犯大齊,乞求天朝發兵救援朝鮮”
“哦有此事乎德川家光竟能湊齊一百萬倭兵”
劉招孫滿腹狐疑望向他的“外甥”李倧。
“恐怕還不止一百萬倭寇呢陛下,朝鮮危矣遼東危矣求陛下念在舅甥情誼上,同意朝鮮內附設置行省,做大齊的州縣也可以啊”
四十九歲的李倧,撲通一聲跪倒在武英殿上,嗚咽哭泣,像極了一個被打哭的孩子。
“快快請起,這是何必來人,看座。”
太上皇大手一揮,下令給朝鮮國王看座。
雖說李倧是徹頭徹尾的白眼狼,但好歹慈圣太后是朝鮮人,多少還是得給李倧留點顏面。
“章東,倭寇有百萬之多九州倭寇打到朝鮮了”
章麻子上前一步,瞅了眼朝鮮君臣,大聲道“陛下,對馬島尚未有幕府發兵的消息,至于什么百萬倭寇,應當是以訛傳訛,據蓑衣衛得到的情報分析,倭寇最多是十五萬兵馬,包括一半沒有披甲的足輕,而且這些人散布倭國各處,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集結起來的。”
太上皇聽了點點頭,望向李倧道“聽到沒有賊人還沒影兒,就把你們嚇成這樣,大可不必。”
李倧長跪不起,繼續哭泣。
“思密達,朕聽說你昨晚在會館吃了三罐泡菜,若非扈從及時發現,怕已經去見光海君了。”
李倧連忙解釋道“藩國小君,聞聽倭寇來襲,亂了方寸,陛下恕罪,大齊乃朝鮮父母之國,焉有兒女受難,父母坐視不管的道理臣再請將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等地并入大齊,臣立即自廢王號,以內臣侍奉陛下”
太上皇聽李倧表完忠心,微微點頭,露出不忍之色
“朝鮮乃箕子封地,除了漢朝,一直不受直接管轄我朝雖早已在朝鮮駐軍,不過,朕是個老實人。此情此景,實在不忍相奪。再說,琉球國剛剛內附,安南國王去年才上疏懇請恢復為交趾省即便朕同意,這名額恐怕也不夠啊,哎,父母之國,也有父母之國的難處啊。你想要入宮,奈何大齊宦官數量也夠了,這樣吧,你們先回去。”
顯然,太上皇將內臣誤聽成了內官。
他以為李倧要效法魏忠賢,閹割入宮,余生侍奉自己。
劉招孫說罷,便起身往殿外走去。
李倧此時哪里顧得上什么內宮內官,上前一把抱住太上皇大腿,嚎啕大哭起來
“舅舅,臣與其死于倭寇手,無寧死于父母之國朝鮮臣民,做大齊的狗也是幸運啊求陛下同意內附”
“求陛下收容朝鮮”
朝鮮大臣跪倒一片,跟著國王一起嚎啕大哭。
“哎”
劉招孫長嘆一聲,眼眶濕潤,低頭瞟了眼跪下的眾人,抹去眼角淚珠。
東方祝也在旁勸道“陛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是這么多人呢若真能救助朝鮮,救下百萬蒼生,也是功德一件,對陛下羽化成仙大有裨益。”
不知是太上皇良心發現,還是被最后這句話打動。
他緊咬嘴唇,不停搖頭嘆息,最后仿佛下了極大的決心。
“事已至此,也罷也罷,誰讓朕心軟呢”
旁邊東方祝大祭司等人連連點頭。
李倧壓住心頭的巨石頓時去掉,抬手擦了擦額頭滲出的汗珠。
卻聽太上皇話鋒一轉“只是,只是大齊海內苦戰斗,民生凋敝,糧草匱乏,朕雖有心收納朝鮮,拯救蒼生,奈何這糧草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