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聽到這里,終于明白太上皇所圖為何,他一跺腳,咬了咬牙,抹去眼淚,大聲道
“陛下勿憂,臣可為湊集部分糧草,太上皇只管收納朝鮮,出兵東征”
不等大怨種說完,太上皇撫掌大笑
“好”
他上前扶起李倧,回頭笑吟吟對東方祝道
“軍中無戲言,取筆墨來,將思密達承諾的糧草數量,記錄下來,大齊可不比大明,朕沒萬歷皇帝那么闊綽,去朝鮮打仗還要自己備糧,哈哈哈哈”
李倧
廣德四年六月十八日,廣德帝昭告天下,朝鮮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歸于大齊疆土,廢朝鮮國號,改為長白、東寧二州,分別歸山東、遼東行省管轄。
改封朝鮮國王李倧為漢陽王,就藩湖北武昌。
朝鮮八道平定,得戶兩百萬,百姓八百三十萬人。
齊日戰爭的陰霾開始籠罩朝鮮半島。
南部慶尚道已被倭寇密探滲透,章東劉興祚亦派出大批蓑衣衛前往朝鮮對抗。
大戰尚未爆發,雙方情報戰已殺得天昏地暗。
廣德四年春夏之交,齊國蓑衣衛與幕府忍者,以一比三的傷亡比,在朝日之間的對馬島1歧島等地交換著死亡。
六月底,全國各處戰事全部停止。
除留下少部兵馬防備四川、廣東叛逆侵擾,十四支兵團主力被陸續抽調至朝鮮、福建、浙江等地,共計二十萬戰兵輔兵,將從三個方向進攻倭國。
七月初,數十萬石糧草物資軍械沿著星羅棋布的馳道網,陸續運送至遼東和東南。
隨著糧草戰船火炮的陸續到位,七月初七日,廣德帝以德川家光長期不入朝覲見、拒不履行牛關條約、縱容倭寇侵擾山東、收納明國余孽鄭森等一百零八條罪行,宣布大張討伐,埽穴犂庭。
皇帝號召全體軍民,向倭寇發動滅國戰。
齊國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殺倭寇者,皆有獎勵。
斬首倭寇一級,獎五十兩白銀南方各省城市或五十個工分北方各省農會。
考慮到一個工分等同于青壯勞力在農會十日勞動所得,這樣的獎賞不可謂不豐厚。
到七月底,除各兵團二十萬大軍,各省退伍戰兵,青壯,自備糧草、船只、武器自愿隨軍東征者,已達八萬之眾。
八月初一日,東征前夕,南京奉天殿。
劉招孫祭祀完太廟,特地召見大學士張溥。
這位垂垂老矣的老臣,對倭國了解頗多,大戰前夕,太上皇想聽聽他對倭國的見地。
雖然大軍云集,雖然對立馬扶桑充滿信心,雖然制定了完備的島國人類清除計劃。
然而,劉招孫深知,在相當一部分大齊百姓心中,仍存在濃厚的恐日心態。
“大學士,朕很好奇,大齊戰力已在倭國之上,江南很多百姓聽到倭寇兩個字,還是心驚膽寒,這是為何”
張溥輕咳一聲,悠悠然道
“陛下,大國弱民,自古如此,前明朱元璋推行愚民之策,大明畏懼倭國久矣十五年前,袁少保死于九州,我軍敗退,坊間對倭寇的恐懼,更是到了頂峰。”
“哦”
劉招孫當然不知道,明人畏懼倭寇的心態由來已久。
嘉靖年間的“南倭北虜”,絕非空穴來風。
有明一代,明朝與日本并非完全沒有使者往來。
明初,朱元璋派使團東渡,結果被倭人斬盡殺絕。
而同時期倭國前往明朝的使團,要么勒索巨額財物,要么慘殺大明子民。
“陛下有所不知,明國與倭國之邦交,表面是倭人“朝貢”,其實則是明國讓利,甚至可說是卑躬屈膝。”
張溥普及起明代與日本官方交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