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蝦夷國
東北行省與帝國漸行漸遠,而首相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漸漸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帝國權力結構決定了皇帝權力的式微,商業主義的繁榮,平民階層的壯大,讓民粹有了生存壯大的土壤。民眾對皇帝或議會都不滿意,他們喜歡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國際爭端。
大部分民眾屬于鷹派中的鷹派,若發生戰爭,很多人是可以自帶干糧沖上戰場充當炮灰的。
指望炮灰產生覺悟,需要一場慘重的失敗,可能要一片數百萬條人命匯成的海。
這片海,遲遲沒有出現。
大齊在東部行省的統治秩序搖搖欲墜,想要維持帝國在各島的統治就需要繼續增兵。
繼續增兵顯然得不償失。
不止是倭國土著反對大齊,就連移居各島的新移民也對殖民統治甚是不滿,自從傾茶事件發生后,人們從四面八方從各個角落襲擊齊軍。
于是駐守東部行省的齊軍陷入無休無盡的治安戰,每月都有數以百計的精銳戰兵傷亡·····
這是帝國不能承受之痛。
所以皇帝主張順應大勢,逐步退出在東部行省的統治。
首相張若渟卻有不同的看法。
他堅持認為倭國還是原先的倭國,只能作為大齊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對于后者大部分人還存有疑慮,因為那片土地極端貧困,人們沒有一塊多余的銅板)。
這是帝國的至暗時刻。
決不能向東部行省叛亂分子低頭妥協。
是的,作為帝國實權人物,張若渟肩負帝國國運,必要的話,他會和皇帝抗爭到底。
“首相大人決意一意孤行,煽動民意,最終對東部行省宣戰,將大齊引入戰爭泥潭嗎?”
“不懼戰,方能戰!陛下明鑒,戰爭并非我們能決定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如果放棄東部行省,那么帝國在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統治也將土崩瓦解,百年大業毀于一旦!····”
劉燁不滿道:“這是危言聳聽嗎!”
“臣剛才所言,句句屬實。陛下請看,”
張若渟邊說遞給皇帝一封電報,電報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不列顛文字。
劉燁不屑一顧:“各地大員,也主張派兵?”
“那倒不是。”首相停頓片刻,接著道:“倫敦發來的最后通牒,署名是喬治三世,額,就是陛下的那位外公。”
皇帝臉上閃過一絲慍色。
從劉燁出生起,喬治三世就成了他的外公。
皇帝還從未見過這個便宜外公一面。
這位遠在倫敦的外公,三番五次打壓天心城,總是以“自由正義公平”諸如此類的名義,充當齊國的教師爺,令人厭惡。
“是否需要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