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個民族對于苦難的記憶根深蒂固。
現在又到了苦難來臨的時刻,鑲刻在記憶深處的基因被喚醒,人們開始拼命囤積糧食。與此同時,曾經消失多年的黑市再次出現在齊國各大城市。
隨著戰局惡劣,資源越發匱乏,糧油計劃,限制市民流動,長期壓抑的義務勞動·····
總之關于齊國太祖時代的一切糟糕的回憶都回來了。
悲劇總是接踵而至。
1739年8月,在接連擊潰齊軍,取得對宗主國一連串軍事勝利后,東部行省終于進入了獨立建國的全新階段。
九月十五日,原帝國東部行省總督,聯盟委員會主任、大都督董邵偉宣布從即日起東部行省脫離齊國統治,成為獨立國家。名為蝦夷國。同月,新政府與齊國達成停戰協議。
十一月三日,齊國與蝦夷國雙方在朝鮮簽訂和約《漢城和約》。
齊國被迫承認蝦夷獨立。
和約主要內容為10條,其中和約第一條規定:“齊國國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
內容還有:確認蝦夷國疆界西起朝鮮對馬海峽,西止夏威夷島,北接庫頁島,南至琉球群島;
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并互釋戰俘;
齊國從蝦夷國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只等。
該和約的簽訂標志著齊國正式承認蝦夷國獨立,使蝦夷國獲得完全獨立。
十一月十一日,蝦夷國首位總統宣布定江戶為國家都城。
十一月十一日之前蝦夷國與大齊的一切債務糾紛一筆勾銷。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平叛戰爭的慘敗傳回國內,群情激奮。
新皇帝繼位的第二年,東部行省從帝國殖民體系中獨立出去已經成為事實。
必須要有人為帝國在東部行省的失敗負責。這是太祖以來少有的對外事務重大失敗,既然失敗就需要有人承擔責任,
到底是誰來負責呢?
答案呼之欲出。
作為主戰派代表的張相難辭其咎。
朝野上下許多人想要張相去死。
不僅是皇帝,之前被張相打壓的議員。
還有各地的藩鎮大佬。
當然包括遠在萬里之外的不列顛國王老喬治,和他的歐洲親戚們。
對張若渟清算就要到來了。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無論皇帝愿不愿意,戰爭已然結束,是時候將這把“良弓”藏起來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