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劉玄今年剛滿十五歲,在過去的十五年里,他都在天心城長大,不曾離開都城半步。
劉玄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并不完全真實。
父皇劉燁堅持認為,讀本國書籍無益身心,而且會讓人越發愚昧。
所以他與外界的接觸,除了父皇以及幾位帝師,便是通過真理報和其他報刊雜志。
劉燁常常告誡他的皇子,讓劉玄了解自己身處于何世。
“皇權已經衰落,如今想要改革,只能仰仗議會,乾剛獨斷只是傳說,距離現實越來越遠了。”
皇帝告誡皇子:“你既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朱由檢,開國之君能做的事情你不能做到,末世君主能做的事情,你也不能做。一國之主,干系重大。雖然皇權不在,但我們也不能被野心家利用…”
劉燁總是絮絮叨叨,啰嗦起來沒完沒了。
一百年前,朱由檢被太祖皇帝劉招孫手起刀落,斬于身前。大齊從那里開始。
至于李世民,那個發動玄武門事變的唐朝皇帝,也不能成為劉玄的榜樣。
和所有同齡少年一樣,童年日期的劉玄曾對未來充滿幻想,他喜歡《百年后的世界》(一本發行于中部地區的雜志期刊),腦海中經常會跳出些光怪陸離的念頭,比如大齊何時登陸月球,殖民太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否存在,人類能否實現永生等。
在十二歲之后,作為帝國皇子,作為皇帝劉燁最寵愛的兒子,劉玄開始關注帝國局勢走向。
帝國每況愈下,曾經的輝煌已成過眼云煙,經濟凋敝,失業驟增。
然而真正的災難還未降臨。
精英階層忐忑不安。
帝國移民歐洲的人數每年都在上升,倫敦周邊的莊園別墅里住滿了黃皮膚黑頭發的齊國人。
歐洲的奢侈品商店擠滿了齊國人,這些人揮金如土一擲千金,以至于普通市民都認為齊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
然而帝國的另一面卻是極端的貧困與荒蕪。
帝國的糧食供給超過三分之一仰仗歐洲出口。大部分礦石需要從澳洲北美進口,至于飛艇,電報機核心技術,幾乎全部是“借鑒”英國技術專利。
好在與不列顛人的蜜月期還未結束,至于未來,歐洲人的下一輪制裁何時到來無人知曉。
如果失去了化肥和種子支撐,六十年前那場大饑荒是否還會重現在這片土地上···
精英階層對帝國未來惶惶不安,因為他們已經看到未來。
然而大多數民眾對此渾渾噩噩,帝國將來走向何方不是他們思考的問題,只要帝國贏了就好。
好在帝國不是贏就是在贏的路上。
民眾相信報紙里的那一套說辭,什么齊國是最偉大的國家,帝國的歷史悠久跨越八千年且從未中斷。歐洲人絕大多數人類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絕境中。
有一段時間,真理報頭版頭條連續數天刊登專欄,對此普通齊國人和法國人的飲食對此,當那個遼東鐵嶺農民大鍋一鍋燉與法式料理放在一起對此時,就連最不關心時政的讀者,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歐洲人普遍食不果腹,連基本溫飽都很難做到。
談到現在的對外貿易,真理報認為現在是英國人求著自己而非他們懇求英國人通商貿易。
這種狂熱的氣氛彌漫在底層民眾中,幾乎所有人都受情緒影響。
劉玄也一度曾被這樣的情緒感染,那是在他十歲以前的懵懂歲月,皇子覺得我大齊天下無敵。甚至多次向父皇建議,通過議會出兵澳洲,獲取帝國所需的礦產。
盡管那時的劉玄頗為荒誕,然而在帝師的諄諄教誨教導下,他終于看清了帝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