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詳細地敘述了鐵模鑄炮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措施
1首先按鐵炮大小,分47節,作出泥炮。
2按泥炮節數分制鐵模泥型,每節泥型分成兩瓣,用車板旋制內面,使表面光潔,形狀規整,然后烘干備用。泥型內放入預制的把手,澆注時和鐵模鑄成一體。
3用泥型翻鑄鐵模時,先將炮口那一節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蓋上泥制平板,將型箍緊,澆注后便得到第一節鐵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鑄得另一瓣鐵模。這樣逐節澆注,就可鑄成層層榫合的整套鐵模。
4用鐵模鑄造鐵炮時,先在模的內表面刷上用細稻殼灰與細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極細煤粉調制的第二層涂料,然后箍緊鐵模,烘熱、裝配泥芯,澆入鐵水。待凝固后,立即脫去鐵模,趁炮身還是紅熱時,清除毛刺,除凈泥芯,得到成品。
龔振麟在鑄炮鐵模圖說中,還總結了鐵模鑄炮的七個優點。其中講到鐵模的特點是一模多鑄,成本低、工時少,“用一工之費而收數百工之利”,“用匠之省無算”;減少表面清理,鏇銑內膛的工作量;鑄型不含水分,少生氣孔,用后收藏,維修方便,如果戰時緊迫,能很快投產以應急需。
對此還有一種討巧的鑄炮方法,就是鑄造雙層的鐵炮。
這種鑄造方法就是先用熟鐵鍛造內層炮管,然后在此基礎上在外層用普通鑄鐵澆鑄,這樣外層的鑄鐵僅僅起到加固內層熟鐵炮管的作用,即使有瑕疵砂眼也是不影響整體使用。
在此基礎上還有內層鐵芯外層銅體的雙層炮管的的制造方法,這些都在明末極為流行,其成品率和質量都比單一的鑄炮方法要好些。
只不過這種方法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雙層鑄造法將導致這種火炮較重,一般只能做為固定火炮使用,無法用于野戰,而且口徑無法做的太大。
針對于這些缺點,劉澤選擇的是空心鑄件技術,也就是圍繞著內芯進行鑄造,在中間以流水進行冷卻的方法。
這種鑄造方法使得火炮炮管是先從內部冷卻,這樣會使外層金屬冷卻時候向內收縮,使得金屬晶體結構更加均勻,沒有內應力,使得炮管更加堅固。
模具也非常簡單,就是在炮管內留有水管,依靠不間斷的流水進行冷卻,而在外部同時加熱,這樣來降低外層冷卻速度。
對于缺少銅礦的民眾軍來說,這種鑄炮方法是最合適的,應用這種技術的鐵模將發揮其優勢避免其劣勢。
首先翻砂鑄造鐵質的陰模具,中間的芯也是鐵質,只不過內芯是中空的,內置水管通過流水進行冷卻。
“韋兄弟,我知道的鑄炮知識都告訴你了,你發揮想象,不要怕失敗,盡力為之。”劉澤雙手抱拳鄭重的行了個禮道“拜托了”
實際操作劉澤是半懂不懂只能建議和思路,還是得靠這些老匠人才行,這次主要攻關目標火炮只有一種
口徑為三寸的輕滑膛炮,使其長度在168米,全部采用改進后的標準化、通用化和模塊化的炮車、彈藥箱、瞄具,總重量保持在七百斤內,可以用四匹騾馬即可拖動快速行進的野戰炮。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