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炮彈都是前裝滑膛炮式樣的,炮彈拋射后的穩定主要依靠彈體后部的尾翼來實現,這個尾翼就像羽毛球一樣,這一切的一切組合起來就得到一個結果。
迫擊炮炮彈比其他現代管身火炮炮彈制造容易的多。
基本可以手搓,而且其拋射的原理使得出膛速度低射程近,但同樣意味著著這炮彈本身可以填裝更多的炸藥,對于炮管和炮彈的強度要求低到令人發指,民用鋼管就能造。
費書杰和李林這群人都紛紛點頭表示理解,按照他們的估計,他們很可能以后會去大明那面走一趟,就憑這些武器已經可以無敵于天下了。
“如果有更多機槍就好了,還有身管火炮。”李林說道“大明那面應該有大批量的騎兵,光憑這些武器,勝利是肯定的,只不過會有很多死傷。”
李林注意到射擊臺旁邊的一挺蘇聯sg43重機槍,不過是橫著放置,也未裝彈。
“我們的軍工規模太小了,短時間內無法批量生產這些彈藥。”劉澤注意到李林正望著射擊場旁邊的重機槍說道,“沒有時間了,我們必須盡快武裝部隊出發,不過以后隨著產能規模的擴大,我相信這些武器會快速迭代的。”
劉澤沒說的是這一切都必須在大明那面獲得足夠的人力資源后才能慢慢實現。
這挺重機槍是作為仿制樣品放在這里測試使用的,也是劉澤之前準備而未能實現的武器裝備計劃,歸根到底還是時間太緊了,短時間培訓足夠的工人技術員是完全不可能的,無法自產足夠數量合格的產品。
這種困境就如同美國去工業化后的結果,技術工藝流程都很詳細,專業技術員和專家也有,就是缺少足夠數量合格的工人,而絕大部分成年男性明代人都被武裝起來,為回明做準備。
為了這種準備工作,劉澤乙在現代通過偽裝出口等手段定購了為數眾多的衣物被服、糧食罐頭等等物資,而春秋這面隨著劉澤計劃的改變,整體社會呈現總動員的態勢。
如今一切能湊合的就湊合了,沒辦法的事情。
為了減少人工,各個工廠都從現代進口了不少自動化設備,比如為了拉膛線,特意訂購了多套帶有螺紋內花鍵的內鍵槽電動拉床機,連著這工廠的技術員都被劉澤乙高薪挖走帶到這里,正式有著這種兵工廠常見的工業拉床機,步槍槍管制造慢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同樣的又為槍管制造車間專門設置了電鍍室,用來對內管進行鍍鉻處理,這種鍍層的處理方式,不僅延長了槍管的使用時間,而且維護起來也方便了許多。其實即使是在生產這種落后武器,與現代類似的標準體系和流程也在同樣的改變原本的作坊產業,類似于i9000標準引入就極大的幫助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組織實施并運行了質量管理體系。
用劉澤的話說就是即使我們生產冷兵器,也要使用現代制造的理念,融入到了自己的產品中,比如從刺刀到槍管,都有一個標準的編號,以免造成混淆又可以作為記錄方便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