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天子手詔
濮陽南郊,張遼駐地。
北岸戰報傳來之際,一起來的還有曹操的軍令:議論軍事者立斬。
對于軍中吏士的各種議論,張遼也不是很喜歡。
受限于情報不足,軍中吏士的議論,往往偏離真相,
其中種種猜測,又都是吏士們切身利益為主導,做出的主觀猜測。
張遼的部隊這幾年變化不大,多是老人,比較純粹。
以曹操如今掌握的兵力來說,還不足以完成大整編。
也只有吞并河北后,突然得到十余萬的在籍兵員、降兵后,曹操才有操作的余地,將降將的部隊洗練一遍。
所以官渡結束的這兩年時間里,曹軍各部結構尤其是降將,多數掌握舊部。
曹操也只能在配兵過程中,給這些降將增加錯役制度下征調的士兵。
比如張遼,麾下軍隊就三種成份,第一是舊部;第二是配屬給他的其他外州降兵,第三才是錯役制度下,家屬被地方軍屯控制的士戶兵。
前兩種士兵會隨著年老、生病、陣亡或者逃亡而不斷折損,曹操又持續補充士戶兵。
所以時間越久,這些降將的獨立性越弱。
張遼還好一些,舊部折損輕微,算上其他降兵、士戶兵,張遼出征時能補員到三千人。
若是戰爭結束,遣散士戶兵,那張遼身邊只能剩下千余人。
徐晃這里的比例更夸張一些,楊奉等人的軍隊被拆解的七零八碎,留給徐晃的本來就不多。
官渡期間,徐晃干的又是敵后斷糧的工作。
所以徐晃被洗的很干凈,幾乎只剩下朝廷配屬的其他降兵和士戶兵;正因為這樣,徐晃出征之際,進行各種配兵后,往往能達到五千。
從配兵上來說,現在的曹軍與江東軍類似;每個將軍、校尉除了本部兵外,還有額外的配兵。
曹操這里是用其他降兵、士戶兵充當兵力池;江東方面兵力池中以征募兵、收編的山越兵、豪強兵充當兵力池。
但區別也很明顯,曹操還活著,隨時可以調整配兵方案;未來如果一口吞掉河北,得到十幾萬兵力的補充,就能全面調整軍制。
而江東目前的配兵制度是孫策生前做出的各種臨時調整,孫權缺乏威望,無法改變授兵制度。
孫權只能熬時間,等被授兵的將校老死、陣亡后,才能拿回這部分兵力和"編制"。
此刻,在錯役制度下,張遼發動兵變的難度較大;徐晃則完全沒有兵變的機會……除非敵兵進圍,可以借敵兵的勢。
否則徐晃敢易幟,他運氣最好的情況下,麾下士戶兵也會逃亡大半。
所以唯一一個能隨時兵變、易幟的是河內郡守劉勛。
他麾下從始至終都是千余廬江上甲,就劉勛的指揮能力和戰績,曹操不可能將寶貴的士戶兵配屬給劉勛。
聽聞曹操在黎陽大敗,劉勛立刻坐不住了。
他受到的鉗制最小,袁術敗亡后,劉勛又短暫的稱雄江淮之間。
不是那段稱雄一方的經歷讓他野心滋生,而是這段經歷讓劉勛不敢相信曹操。
連袁尚都打不過,又怎可能打得過關中虎狼之兵?
劉勛出身瑯琊,對道眾相關的信息比較敏感。
他現在很懷疑曹軍體系內青州兵的真實立場,青州兵如果造反,錯役制度將失去最終的那塊壓艙石。
錯役制度被打破,曹操一族豈能善終?
例如此刻,劉勛就懷疑調他們這些降將、降兵來濮陽一帶,就有預防、鎮壓青州兵的意圖。
青州兵規模太大了,分屯于巨野澤北部區域,十七八萬戶,輪番服役,曹軍體系內隨時都有三四萬左右的青州兵服役;余下還有六七萬青州兵等待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