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對曹操的忠誠并沒有那么牢固,呂布爭奪兗州時,大多數青州兵駐屯據點就選擇了中立觀望。
官渡之戰初期,曹操可以囂張的主動渡河,又與袁紹進行決戰,只是運氣不好戰敗。
這次戰敗后,曹操只能固營堅守……原因就是最初支持曹操的青州兵,見曹操決戰失利,就成了中立方。
青州兵存在一種高于鄉黨、宗族的組織關系,這種組織關系的存在,讓青州兵始終保持著半獨立地位。
哪怕青州兵要脫離曹軍指揮序列,也沒人敢鎮壓,鎮壓就等于翻臉,將青州兵的行為歸類、定性為叛亂。
遇到苦戰,青州兵不肯進攻,曹操也拿這些人沒辦法。
從始到終,青州兵與曹操都是一種合作關系。
這個合作過程里,青州兵獲得了一塊受漢室朝廷認可的耕屯區域,也能保留武裝和太平道信仰。
曹操控制著這些青州兵,本身就能獲得巨大的威懾力。
而現在,劉勛覺得青州兵已經不是曹操能控制的了。
含著做大做強的心思,劉勛邀請張遼出營面談。
原野之上已有一層嫩綠,見張遼帶著人出現,劉勛也是松一口氣,這證明自己的猜測就算有錯,也不會錯的太離譜。
至于附近駐屯的徐晃,他不準備接觸徐晃,徐晃是個缺乏自由的人。
除非青州兵全面反叛,當錯役制度崩潰瓦解時,徐晃才有反客為主,奪取軍隊真正控制權的機會。
在此之前,誰抓住徐晃麾下士戶兵的家眷,那誰就擁有真正的指揮權。
“曹公略有小挫,以我對曹公的了解,必然會集結兵馬再戰一場。”
劉勛見面心平氣和講述自己對時局的觀點:“文遠將軍是當世宿將,若是袁尚退守鄴城,將會如何呀?”
兩人并馬而行,馬蹄踐踏松軟土層,午間的微風吹在臉上十分涼爽。
張遼也是緩緩點頭,默認劉勛的見解。
曹操怎么可能輕易從黎陽撤離?
曹操領兵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足夠頑強!
建安二年征張繡時,張繡頑強抵抗,給曹軍造成了重大折損。
后方兵員一時補充不上,還是李通動員鄉黨勇壯近萬人,得到這支青壯補充,曹軍才將張繡的意志磨垮。
誰都清楚,袁紹是生前已經將河北的精兵強將消耗一空,現在的河北連個像樣的將軍都找不到。
河北士兵也多是新征募的,缺乏大戰磨礪,作戰時就算有勇氣,這種勇氣也難以持久。
綜合來說,河北兵缺乏韌性。
曹操只是站立不穩,被袁尚突擊打了個措手不及,遠遠還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所以當曹操認真起來時,袁尚只能據守堅城。
但黎陽一戰已經為袁尚樹立了足夠的威望,下一回袁尚再調兵,可就不是兩三萬規模,而是五六萬人。
眼前,鄴城守軍就在兩三萬之間,這樣的鄴城,根本就不是目前能強攻攻陷的。
張遼始終沉默,他也清楚,袁尚只是抓住戰機偷襲了曹操。
否則按著常理來說,袁尚會等牽招抵達后,才會發動攻勢。
現在河北各軍在黎陽勝利的激勵下,士氣普遍高昂;如果曹軍進圍鄴城,短期內攻不下,而外圍的袁軍越聚越多,極有可能爆發決戰。
就算打贏了,能不能攻下鄴城殺死袁尚?
若是打輸了,那大概率就是全軍覆沒。
尤其是,決戰爆發前,圍攻鄴城之際,肯定要試探性的攻城,這種事情誰來辦?
見張遼沉默,劉勛就說:“我少年時就與曹公相識,素知曹公為人。他性情堅毅,不達目的不會罷休。文遠將軍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鄉黨、宗族做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