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本來就反對走居庸口,但很多人支持走居庸口。
他們的觀念里,代郡就歸鎮北將軍府管轄,在代郡會盟,本身就是軟弱表現。
他們支持、追隨鎮北將軍,是因為鎮北將軍是建安朝廷的重臣,而非什么大司馬的附屬。
法理官位上來講,雙方都是漢家重臣,不是誰是誰的臣從。
應該選在代郡、雁門之間的地方進行,而飛狐道是真的不安全,飛狐口雖然沒有任何一方的駐軍,但這里距離袁熙的涿郡太近了。
袁熙的別駕又是代郡人,因此對方在代郡也有耳目、徒屬。
真打起來,袁熙也不會吃情報、地理上的虧。
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們不愿意與袁熙開戰,袁熙好打,麻煩的是東三郡烏桓幾十萬人,以及冀州兵馬。
大司馬相對比較遙遠,而袁氏就在近處,且兩面夾擊鎮北將軍。
與袁氏開戰,會讓幽州陷入長期的混亂,這是他們本能抵觸的事情。
寧肯與大司馬交惡,也不想戰爭波及家鄉。
特別是荊州爆發的戰事,到目前為止關中方面都沒有進行強力干涉,這讓許多人看到了關中保守的一面。
既然在富饒的荊州都如此保守,那偏遠、硬骨頭、苦寒的幽州地區,理論上也會采取保守態度。
對于關中,趙云是抱有好感的。
是大司馬將他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尋常戰將提升到了征胡名將、優秀騎將的地步。
此前他再能打,外界眼中也只是公孫瓚敗亡后的殘兵首領,是個寒門武夫。
按著征討匈奴的功勛與戰果,理論上他也是可以封侯的。
可許都朝廷突然瓦解,他的敘功、封侯程序也就戛然而止。
見趙云做出大司馬有可能要見袁熙,這讓孫乾大驚:“大司馬怎會與袁使君相見?”
“沒有什么不可能。”
趙云永遠都是心平氣和,簡單闡述說:“慫恿主公走居庸口的人,當聽聞大司馬支持袁使君主管幽州民政后,這些人也會投到袁使君麾下。彼輩善于趨利避害,絕不會追隨主公浪跡天涯。”
孫乾緩緩點頭,又說:“還請子龍將軍派發快馬通報,好讓主公多做準備。”
“好,先生就換我營中馬匹。”
“如此有勞子龍將軍。”
孫乾道謝,接受趙云的安排,更換營中休養體力的馬匹,立刻沿著道路去找劉備。
等他抵達時,軍隊還在行進,煙塵遮蔽視野。
道路百余步外的山坡上劉備旌節、大纛佇立,劉備在此歇息。
孫乾抵達時不見關羽,附近只有張飛、田豫,張飛起身主動來迎,直接就問:“大司馬真出飛狐口向東去了?”
“此事極有可能。”
孫乾對張飛說:“大司馬軍中編制了兩營車兵,不便走恒山道,這才轉而走飛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