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快點拿鑰匙過來給我們開個門。”
終于,其他牢房的幾個人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的對著遠處的猴子說道。
“我們跟著你一塊兒跑出去,不要待在這個憋屈的牢房里面了,我再也不想忍受牢房里面這些氣了。”
聽到了眾人的話語。猴子得意洋洋的停下了腳步,他轉過頭,看向了前方,同時目光從剩下幾個還沒有說話的老板面前經過。得意洋洋的詢問道。
“那你們呢?你們還想繼續待在這個牢房里面,還是想跟我一起出去呢?如果你們還想待在這牢房里面,那我無所謂,如果你們要出去的話,那就說一聲,千萬不要藏著掖著,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很多事情是這樣,平時可能你自己一個人不敢做,可你看其他人做了。你就控制不住的跟著去做,就算是這件事情,你知道做的是不對,有嚴重的后果,你也會控制不住的去做這件事情,這種心理學上叫做破窗效應。
什么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由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筑內。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魯樹人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寫到:
杭市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為當地人的迷信。他們相信將塔里的磚放在自己家中,就可以起到遇事平安如意,逢兇化吉的作用。于是這個拿一塊,那個拿一塊,久而久之,雷峰塔就倒了。
正是因為有第一個人拿了,就有第二第三個人去拿。大家都想著,他都拿了,我干嘛不能拿,于是到最后大家都拿了,所以最后塔就倒了。這就是破窗效應的一個例子。
同樣,在生活中,破窗效應的例子隨處可見:一個煙頭丟在地上沒人處理,用不了多久就會垃圾遍地;
有一個人上班遲到,不久后上班遲到的人數就會增多;有一個不排隊上公交,那么大家就會一哄而上;有一個人闖紅燈,那么就會有一群人跟著闖……
破窗效應,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作用。
人們很容易就因為一些小的挫折,而開始自暴自棄,所以到了后面結果就越來越糟糕。心想“反正都已經這樣了,再糟糕一點又怎樣呢。”
就像某些上班族,有一次起晚了,匆匆忙忙出門。在路途上他就已經知道要遲到了,于是他就放縱自己,并不像平時那樣跑著去,而是慢悠悠地走著。
到最后,可能原本遲到幾分鐘的,變成遲到半小時以上,扣去的工資就變多了。
甚至于這一招被廣泛用于各大派出所用來管理社區居民,或者是教師用于管理班上的學生。
例如如果有個學生平常經常不交作業的話,那你必須盡快的處理他,讓他改變這種行為,不然的話,其他人就會跟著一塊兒,變得經常不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