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京西集團。
公關部、市場部、物流、技術、安保、后勤……所有齒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咬合啟動。
行動開始前四十八小時,京西集團官方社交媒體賬號一改往日直接促銷的風格,發布了一系列充滿人文關懷和技術好奇的“軟”話題:
#如果有一天,你的外賣由ta送來?#(配圖是某個背影,衣著普通,但身形挺拔,走在科技感十足的京西倉儲中心)
#你猜,技術能讓外賣快多久?#(配圖是智能路徑規劃系統的可視化界面,但關鍵信息打碼)
#致敬奔跑者,你的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見#(配圖是一張精心構圖的手部特寫,滿是勤懇的痕跡,握著的卻是印有京西logo的配送箱把手)
這些話題刻意模糊了焦點,引發了小范圍的猜測,但并未形成爆點。真正的引爆劑來自一個“意外”。
行動前一天下午,一個粉絲數寥寥的數碼博主發了一條看似吐槽的微博:“我靠!剛才在京西大廈樓下看到個身影巨像強哥的大佬,居然在認!真!學!怎么用電動車配送箱!
旁邊圍著一群穿西裝的小弟,這又是什么新行為藝術?”
評論下方,配上不太清楚的圖片。
這張高糊照片,反而增加了真實感。評論區瞬間炸鍋:
“真的假的?p的吧?”
“強哥要送外賣?京西沒錢到ceo都要下場了?”
“樓上的,這明顯是炒作啊!”
“但…如果是真的呢?有點期待怎么回事?”
“盲猜一波新營銷,坐等官方公告。”
“高糊才是精髓好嗎!你看那站姿,背挺得跟標桿似的,除了強哥還有誰?”
“樓上別吹了,上周我表哥公司拍宣傳片,老板還學開挖掘機呢,擺拍而已。”
“但這博主平時就發數碼測評,從沒蹭過熱度啊…而且那配送箱鎖扣的細節,一看就是真在用勁研究。”
“突然想起前陣子京西騎手抗議超時罰款的事…這是老板親自體驗疾苦?”
“哈哈哈如果送到我家,我高低得讓他簽個名,再問問會員能不能打折!”
“歪個樓,強哥這體力能行嗎?上次看他演講都喘…”
“吵什么吵,等明天不就知道了?要是真送,我直接蹲點京西配送站!”
“賭五包辣條是新綜藝預熱,最近大佬們都愛搞接地氣人設。”
“只有我關注那電動車是京西自研的嗎?續航標得也太夸張了…”
評論區吵成一團,有人開貼分析照片光影,有人扒出博主過往動態,連京西客服都被問爆了,只能用“暫未收到相關通知”搪塞,反倒讓猜測更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