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場銀發外賣潮的背后,是兩大外賣平臺精準拿捏了中老年人的消費心理。
早在幾天前,每團外賣的數據部門就發現,45歲以上用戶的增長速度突然加快,尤其是55-65歲群體,環比增長了37%。
團隊立刻展開調研,發現這些老年用戶大多是被子女帶動,且對“價格敏感”——他們愿意為了省5塊錢多等10分鐘,會反復對比不同商家的滿減力度,甚至會因為“包裝費1元”和“0.5元”選擇后者。
于是,每團迅速推出“銀發專享專區”,把界面簡化成“早餐、午餐、晚餐、水果”四個大板塊,字體放大三倍,還去掉了復雜的“疊加券”規則,直接顯示“最終到手價”,甚至針對老年人常用的“現金支付”習慣,開通了“騎手代收現金”服務。
餓了吧也不甘示弱,他們發現老年用戶更信任“熟人推薦”,于是發起“子女助力得紅包”活動——子女幫父母綁定賬號,就能獲得20元紅包,父母下單時可直接抵扣;
同時,餓了吧還聯合社區超市推出“1元蔬菜包”,每天限量100份,吸引老年人“搶單”。
這些舉措立竿見影,短短一個月內,餓了吧的老年用戶數量突破了800萬,每團更是達到了1100萬,原本以年輕人為主的外賣平臺,突然涌入了大量帶著老花鏡、說著方言的銀發用戶。
最讓平臺沒想到的是,老年人的“攀比心理”成了用戶增長的助推器。在渝市的一個老舊小區,65歲的劉阿姨因為沒搶到“餓了吧”的1元雞蛋,跟老姐妹抱怨了好幾天;
在穗市,70歲的趙大爺為了證明自己“會用手機”,每天都要在家族群里曬外賣訂單,還跟孫子比賽誰找的優惠更多。
有騎手反饋,現在送外賣到老年人家中,經常會被要求“等一下,我拍個照發群里”,甚至有人會特意讓騎手把外賣放在門口,等鄰居路過時再開門取餐,就為了“讓大家看看我也點外賣了”。
然而,當這場銀發外賣潮愈演愈烈時,兩大平臺的內部卻出現了分歧。
每團總部28樓的會議室里,投影儀正投出密密麻麻的數據表格,市場部總監徐為正指著屏幕上“老年用戶客單價15元”的紅色柱狀圖,眉頭擰成了疙瘩。
“各位看看這個數,”他敲了敲桌面,聲音帶著明顯的無奈,“年輕用戶平均每單38元,光奶茶、炸雞這些非剛需品就能占一半;
可老年用戶呢?15塊里有12塊是腸粉、粥、蔬菜包,剩下3塊還是包裝費和配送費。更別說他們專盯著‘1元秒殺’‘9.9元套餐’搶,咱們每單補貼就得8塊,利潤空間?基本等于負數。”
坐在對面的運營總監張珂跟著點頭:“不止客單價,投訴率更頭疼。上周客服部反饋,老年用戶投訴里有40%是‘晚了5分鐘’,有位阿姨因為騎手晚到8分鐘,不僅給了差評,還打了三個電話找客服要說法——可她點的是9.9元10根油條,配送費我們只收了1塊錢啊!現在老年用戶投訴率比年輕用戶高30%,客服團隊都快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