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陽目光掃過全場:“我們要的不是表面的用戶數字,而是要在這波浪潮中,建立起餓了吧在銀發群體中的‘信任’心智。這筆現在看似不劃算的投入,是在買未來的市場。執行下去,要快!每團肯定也在調整,我們必須比他們更快、更準!”
會議室里短暫的沉默被一個略顯猶豫的聲音打破。坐在角落的產品經理李薇推了推眼鏡,開口道:“曾總,各位同事,我們是不是……一直陷入了一個思維定式?”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她。李薇深吸一口氣,繼續說:“我們所有的策略,無論是簡化界面、1元搶購還是拼團,底層邏輯似乎都是把老年用戶預設成一個只想‘占便宜’、‘圖省錢’的群體。但我們是不是忽略了另一個可能性——他們可能也是最有消費潛力,但最需要被‘正確激活’的群體?”
她調出另一組數據投到大屏幕上:“請看,根據我們的用戶畫像交叉分析,這批55-65歲的銀發用戶,超過60%擁有自有住房(無貸款壓力),近40%有穩定的退休金收入。他們的子女大多已成家立業,不再需要他們持續的經濟支持。從絕對財富和可支配收入來看,他們中的許多人,其實比我們核心的年輕用戶群體更有錢,也更沒有經濟壓力。”
“但是,”運營負責人插話,“他們的消費行為確實高度價格敏感啊?”
“這正是關鍵所在!”李薇的聲音變得堅定,“他們的‘摳門’不是因為窮,而是源于他們那代人特定的消費觀念——錢要花在‘刀刃’上。什么是‘刀刃’?他們可能不愿意為包裝費和配送費多付一塊錢,但如果能讓他們確信某樣東西對他們的健康、對他們的面子有極大的好處,他們的支付意愿和能力可能會遠超年輕人。”
她頓了頓,拋出了核心觀點:“所以,我們能不能不要只盯著低客單價的‘生存型’消費,而是開辟一條新的產品線,針對老年人的‘享受型’、‘健康型’需求,做高品質、高客單價的服務?比如,專門的高檔養生餐配送?”
這番話像一塊投入平靜水面的石頭,激起了層層漣漪。會議室里開始出現竊竊私語。
曾慶陽原本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眼中閃過一絲亮光。他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面,思考了片刻,緩緩點頭。
“李薇說得很有道理。”曾慶陽的聲音恢復了冷靜和條理,“我們確實被他們表現出來的‘省’迷惑了,忘了深究他們‘省’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他們愿意為什么而‘花’。”
他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著那組關于老年用戶資產的數據:“老年人比年輕人有錢,沒經濟壓力,這是事實。但他們更注重什么?健康!長壽!品質!還有,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
“他們省下外賣的幾塊錢,可能轉頭就去買了幾千塊的保健品,或者毫不猶豫地給孫子孫女買了最貴的玩具。這不是沒錢,這是消費動機和消費場景的問題。”曾慶陽越說思路越清晰,“我們的‘1元菜包’吸引來了流量,但可能也篩選出了最價格敏感的那一批,讓我們一葉障目了。”
“那我們就雙管齊下!”曾慶陽做出了決斷,語氣中帶著一絲興奮,“低線市場繼續用改造后的優惠活動穩住基本盤,但必須開辟第二,戰場——高端銀發養生外賣市場!”
他迅速勾勒出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