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兩大平臺誰也不敢先停掉針對老年人的優惠活動。因為此時的外賣市場已經進入紅海階段,年輕用戶增長見頂,誰能搶占銀發市場,誰就能在“用戶數量”的比拼中占據上風——雖然老年用戶不賺錢,
但“每團老年用戶破千萬”
“餓了吧銀發市場份額第一”的宣傳口號,能為平臺吸引更多商家入駐,也能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好的估值。
于是,一場“明知不賺錢卻不得不搶”的競爭開始了。每團先是把“銀發專享紅包”從5元提高到8元,又聯合連鎖餐廳推出“老年營養套餐”,主打“軟爛、少鹽、易消化”;
餓了吧則立刻跟進,不僅把“1元蔬菜包”的限量從100份增加到500份,還開通了“老年專屬客服”,接線員都是能說方言、有耐心的中年員工。
甚至有一次,每團發現餓了吧在某個城市推出“騎手幫老年人倒垃圾”的服務,第二天就緊急在全國范圍內上線了“騎手代買藥品”的功能——哪怕這些服務都會增加運營成本,哪怕他們心里都清楚,這些投入可能永遠收不回來。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最開心的還是那些老年人。
廣城的李阿姨現在不僅會點外賣,還學會了用外賣軟件買水果、訂鮮花,甚至在孫子生日時,自己在每團上訂了一個蛋糕;津市的王大爺每天都會跟老伙計們比拼“誰的外賣更便宜”,
贏了的人會請大家喝一杯1元秒殺的豆漿;蘇城的陳阿姨的“銀發外賣群”已經從最初的10個人,發展到了200多人,每天群里的消息能刷上千條,全是關于外賣優惠的分享。
有一次,李阿姨跟女兒小玲說:“以前總覺得你們年輕人玩的這些東西離我們太遠,現在才知道,原來手機也能這么方便,不用出門就能買到想吃的,還能跟老姐妹們一起分享,感覺自己也跟上時代了。”
小玲看著母親熟練地劃開外賣界面,笑著說:“媽,以后還有更多方便的東西呢,我慢慢教你。”李阿姨點點頭,目光落在手機屏幕上那碗冒著熱氣的腸粉上,嘴角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她不知道,自己這看似平常的一餐,其實是兩大平臺博弈的縮影,更是銀發群體擁抱數字化生活的開始。
如今,每當清晨或傍晚,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穿著藍色或黃色工裝的騎手,把一份份外賣送到老年人家中;總能聽到小區涼亭里,老人們討論“今天哪個平臺有優惠”的聲音。
這場由“1元腸粉”點燃的銀發外賣潮,或許在平臺眼中是一場“不賺錢的競爭”,但在老年人心中,卻是一場關于便利、關于社交、關于融入新時代的狂歡——而這場狂歡,才剛剛開始。
盡管低線市場的“補貼戰”打得如火如荼,但徐為正和曾慶陽都心照不宣地將更多資源和期待,投向了那條剛剛開辟、旨在提升價值和利潤的“高端賽道”。
幾乎在同一周內,每團app的“銀發專區”和餓了吧的“老年頻道”最顯眼的位置,都悄然上線了一個全新的子欄目。
每團將其命名為“頤養天年·品質餐”,logo是一枚溫潤的玉色印章,透著沉穩與信任。
首批入駐的是“廣城酒家”、“綠城養生膳”等擁有“老字號”背書或專業營養師團隊的品牌。
菜單上找不到重油重鹽的炒菜,取而代之的是“山藥薏仁鴿子湯”、“藜麥西蘭花蝦仁”、“南瓜小米海參粥”等菜品,每一份都清晰標注了熱量、蛋白質、含糖量和適用人群,如:適合三高人群/術后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