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外賣市場因一紙罰單而地動山搖,各方勢力在輿論場和商業策略上激烈博弈之時。
在距離這片喧囂戰場不遠處的另一座商業大廈頂層,劉強,正以一種相對超然的目光,審視著這場席卷行業的颶風。
他面前的平板電腦上,赫然顯示著監管中心那份措辭強硬、罰單驚人的公告。與徐為正的暴跳如雷、曾慶陽的糾結反復不同,劉強的臉上看不出太多情緒的波瀾,反而在仔細閱讀完公告全文后,眼底深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慶幸。
“幸好,我們及時抽身了。”劉強放下平板,靠在椅背上,喃喃自語。
他回憶起不久前的集團戰略會議。當時,面對每團和餓了吧掀起的、幾乎席卷整個外賣市場的補貼狂潮,京西集團內部并非沒有聲音要求跟進,甚至不惜代價奪回市場份額。激烈的討論中,充滿了“不能掉隊”、“必須捍衛領地”的焦慮。
就連劉強也是這樣想的,可是卻突然接到了宋寧放棄競爭的命令。
劉強一度無法接受,也不知道如何說服下屬,但最終,劉強和他核心的決策層頂住了壓力,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有些保守,甚至被部分人質疑為“怯懦”的決定——不參與這場明顯違背商業規律、依靠資本無限輸血的無底線補貼戰,而是將資源和精力聚焦于優化京西自身的物流體系、提升商城核心品類的服務體驗,并在生鮮等更具潛力的新業務上進行穩健投入。
這個決定,曾讓京西在外賣市場的聲量一度被壓制,市場份額也有所流失。
但在當時,劉強憑借其多年在商海沉浮的敏銳嗅覺,已經隱隱感到這種瘋狂的、不計成本的競爭模式不可持續,其背后潛藏著巨大的政策風險和系統性的市場扭曲。
他堅信,商業的本質終究要回歸到價值創造和效率提升,而非簡單的價格廝殺。
如今,監管的重錘落下,恰恰印證了他當初的判斷。京西集團因為“置身事外”,得以在這場風暴中獨善其身,避免了巨額罰款和直接的業務禁令。
這不僅僅是節省了十億級別的資金,更重要的是,保住了集團戰略的定力和未來發展的主動權。這種“避坑”帶來的戰略價值,遠非短期市場份額所能衡量。
慶幸之余,劉強的商業頭腦也開始飛速運轉,思考著每團和餓了吧這兩大巨頭,在受此重創之后,下一步將何去何從。
“補貼這個最直接、最野蠻的武器被沒收了,”劉強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思維清晰地進行著推演,“他們接下來要靠什么來競爭?服務?時效?品類?還是技術?”
他仔細分析著兩家公司的優勢和劣勢。每團依靠其強大的地推能力和在到店業務的深厚根基,或許會試圖將用戶向更高利潤的到店業務引導,或者進一步深耕其即時零售網絡,試圖在外賣之外開辟第二,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