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青看來,這是因為,眾生不僅僅是與修行者相同的人,亦屬于天地間的一部分,因此有著特殊的含義,可以促進自身的修行。
感應眾生的想法,可以帶來難以言喻的感觸,愛恨離愁都夾雜其中,豪情壯志亦在其中,既是人道,亦是天道的一部分。
佛家的五神通,道教的道術道法,本意并非是讓人互相狠斗,而是為了“度自己與眾生”。
隨著她深入的探查,趙青很快感應到了一些受到戾氣影響、比正常真氣更加躁動的偏陽內力,并試著開始了對戾氣的驅除。
首先,是從“陽氣過旺,虛火上沖”的角度出發,她催動了一道陰陽屬性與之相反的偏陰真氣,與含有戾氣的內力混合體互相融合,想令其達到陰陽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態。
結果,融合之后的內力依然比較躁動,顯出戾氣并未被就此消失的事實。由此可見,內力的陰陽偏向,只是戾氣所帶來的影響之一,而非它的根本要素。
緊接著,趙青將“枯禪”理念加成之下的神照功內力輸入蕭遠山的經脈,想要治愈他身上幾處穴位的病痛。
然而,依舊沒有絲毫的效果。
戾氣帶來的內傷更像是一種身體更深層次的變化,涉及到了精神、心靈的層面,不是尋常意義上的內傷,而是與精氣神結合之后的受污染產物。
實際上,倘若真是體內血肉或經脈上的傷勢,以蕭遠山的功力,完全可以將其逐漸治愈。
在趙青的檢測與推斷之下,應該先是心靈受到了戾氣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了精神,并通過真氣影響到了身體。
結合掃地僧之前“入魔”的說法,她已然想清楚了這個“戾氣”的本質。
有種說法是,佛魔本為一體,一念悟即是佛,一念迷則成魔。
一念善,發菩提心,即為佛。一念惡,墮落沉淪,即為魔。佛魔本一體,成魔成佛皆由心起,善惡本無異,卻在一念間。
將佛門武學修習到了較高造詣,卻心靈境界不足,便會被與佛伴生而出的“魔”給影響到,產生了心靈和身體內的戾氣,難以被化解。
還有一種說法,“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無魔不成佛”,認為需要“魔”的磨礪,才能更加接近“佛”的境界。
在趙青看來,原作中掃地僧度化蕭遠山、慕容博,讓他們轉瞬間便大徹大悟,由“魔”轉“佛”,內傷盡去,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先由道入魔,再由魔入道的“道心種魔大法”,從某個層面來說,也是利用了與之相似的原理。
然而,在她的想法中,至善至惡都太過于極端,應該取其中流,達到一個調和的效果,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氣調和,陰陽含孕,然后萬物阜成”。
簡單的來說,就是運用道家的“沖和”思想,讓極端的佛與魔彼此連接,以達到“不偏不倚”的平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