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前的暗黑中,原先對己方勢力席卷天下只有五六成把握的宋缺,忽然間發現自己需要克服的困難,在趙青眼中可能并不算什么大事,對于先前定下的目標,一下子擁有了十成的信心。
數天之后,逐漸恢復安寧的歷陽城。
無論城內城外,隨處可見戰火留下憷目驚心的遺痕,坍塌破損的城墻、燒焦廢棄的各式各樣守城、攻城工具,路上干黑的血跡,大火后的廢屋,頹垣敗瓦更是隨處可見。
但人們對這種種景象都習以為常,除了負責修補城墻的民工外,其他人如常生活。
對于平民百姓來說,戰爭是一個接一個的噩夢,他們在其中不斷浮沉掙扎,終挨至夢醒的一天,然后竭盡全力將其忘卻。
這是人世間最慘痛的事,絕對冷血,殘忍不仁,至乎人性泯滅,敵我雙方均別無選擇。每一方的勝利,代表另一方的失敗,代表著犧牲和流血,悲傷和苦淚,死亡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趙青獨身一人站在城中最高處,向下俯視著這座緩緩自我療愈的城市,以及城外奔流不息、不以人間興衰而改變的滾滾波濤,感應體會到了人道與天道的無情之處。
占據了歷陽城這座重鎮,有了向著江都方向進軍的扎實后方,但她并不像一般軍隊統帥那樣急于利用發揮此地在軍事上的作用,而是考慮起了對它和日后所下其他城鎮的治理之法。
治國者首先要有治道,始可言實踐推行。首先需要做到一城之治,確定治理之法的基本框架,才能將其逐漸完善,以武力為媒介推行到更大的范圍來施行。
就治理之道而言,儒家的孔孟雖然表現一般,只有“仁義道德”,少有具體的方案,但荀子的思想還是很先進的,指出了治國的本質,可以再融入一些道家思想,在稍加現代化的改造后予以推行。
王制篇和富國篇了整合力量辦大事的理論基礎,提出了社會需要流動,需要分工;正名篇、解蔽篇、勸學篇,了思想解放的基礎;天論篇,則了研究自然科學的基礎。
比如荀子王制中提到“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
認為階級劃分屬于治國的必然,沒有等級就會導致混亂,但也指出這是為了治理和維持秩序的需要,認為有能力領導群眾的才是君主。
荀子君道亦言“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法制,是治理國家的開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建立良好的法制、招攬到治國的人才,正是治國的關鍵所在。
除了建立起妥善的戰后制度,尋找且吸納到虛行之、魏征、房玄齡、杜如晦之類的治國之才,正是她下一步的目標。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