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進化成為恐龍人的雛形。
這樣的設想,在生物學界雖屬邊緣理論,卻也不乏擁躉,在很多學者看來,或許正是類似的某種高潛力手盜龍類,成功打通了它們轉變為龍族的進化橋梁,叩響了文明的門扉。
然而,眼前這疑似誕生于16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的史前遺種——活體鐮鼬的發現,卻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傳統認知的蒼穹,將以往的一切假設重新洗牌。
它們的飛行能力極其高超,拇指和腳爪均可以對握,群居且有社會性,獨特的發聲功能與相對復雜的語言體系,也似乎能跟言靈扯得上幾分關系,在某種程度上與龍族的許多特性不謀而合。
在這幾種性狀中,變異出六指的手部(除去支撐膜翼的第六指,還有五根,其中一根為類似于狐猴的偽拇指),以及能夠與其他幾指對合的拇指,或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
要知道,此前,該特征被認為是僅靈長類、熊貓等少數特化物種的專屬。
這便意味著它們有著使用簡單的工具,逐漸改造環境,進行更為復雜的生存活動的潛力,這是智慧生物進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6000萬年前的原猴類到4000萬年前的舊世界猴,再到2500萬年前的猿類1800萬年前的大猿1400萬年前的人亞科,從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阿法種到直立人再到智人,手是非比尋常的進化見證者。
從足(foot)→足手(foothand)→手(hand),從抓握grip→假性對握(pseudoopposition)→對握(opposition),人類的手是如此精密而極具進化代表性,一步步形成了能使用工具的基礎。
對握拇指的出現,幾乎可以說把鐮鼬跟現今龍族進化層次上的差距,拉近到了靈長類之于人類的程度,成為了它們智慧進化的關鍵一步。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鐮鼬群居的社會結構與相對復雜的語言體系。在自然界中,群居往往意味著更高的生存效率與更強的適應能力,而復雜的語言則是智慧交流與傳承的基礎。
再加上天生對風元素的干涉影響,在漫長的時光歲月里,伴隨著龍域超凡基因的不斷富集純化,最終發展出言靈的雛形,可以成體系地調動更多的元素力量,也不足為奇。
最后,鐮鼬的生態位跟吸血蝙蝠較為相似,多半屬于偏向夜行性的動物,因而發展出了回聲定位與眼睛發光(黃金瞳)的能力,龍類高亮的黃金瞳或許正是源于這種早期的需求。
其實,在了解到對龍族起源的爭議后,趙青一直更傾向于翼龍的假說,很大程度上是她這段時間見到的巨龍,跟翼龍長得都頗為相似,屬于雙足雙翼的飛龍,翅膀上長了手或者說龍爪。
此外,翼龍的腦部構造跟鳥類很可能差異不大,但體型上限要大出不少,有著翼展1115米的品種,頭骨的長度可以達到3米,腦容量完全可以接近大象的水平,而它的體重卻僅僅是后者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