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位于低層大氣之上、約三十至四十余里高度的雷云層,跟下方的天脈區頗為不同的是,因水汽含量驟降,不足前者百分之一的緣故,上升狀態的陽清元氣會有一部分脫離水汽載體,自由飄散,游離不定。”
“類似的,因這個高度氣溫頗低,為陰寒元氣所趨,又會有大片的異屬元氣團侵入此域,在缺乏水汽緩沖的情況下,雙方一旦相遇,就會互相吸引、加速,形成巨大的元氣漩渦,內中陰陽激變,雷霆狂轟濫炸……”
“暴烈的元氣反應和渦旋的攪動,迅速沖擊下方的低層大氣,令其產生大范圍的對流、吸聚,招來重重黑云,這便是‘雷云層’中‘云’之一字的來源——雷與云并非一體共生,而是地面觀測者視線里的虛假重合。”
“更高處的罡風層,在距地面四十至一百七十里之間,氣溫開始回升,陽清元氣在紫外光輻射下活性大增,又依附著流星燒蝕的余燼,形成了一條條高能的狹窄風帶,因阻力極低,風速亦高到了接近飛劍的地步……”
“跟低層大氣一樣,這兩層的元氣循環也是每年兩輪,蘊藏的元氣稀薄卻精純、品質極高,總能量幾不亞于前者的總和。”
“而后,便是歷史上罕有人至的天火層了。因其循環周期有異,又可細分為上中下三層。”
“天火下層,一百七十里至兩百里,到了這片區域,在光解離與電離作用下,充斥著大量的帶電粒子,它們是比水汽更佳的元氣載體,天然便可令其激發至活躍、熾烈的狀態,‘滾滾天火’自此起始。”
“天火中層,兩百至六百里,溫度達到熔金化鐵的程度,少數星辰射線、大日罡風可穿透進入此域,極光絢麗,元氣凝聚成真火態,已無法被修行者用常規方式吸納。”
“天火上層,六百至一千二百里,因大氣組分漸變,真火態元氣的色澤略有不同,溫度、活躍度更高,常有‘金風’自更高處掃落。”
“下層,每3.5年循環一次,對應太陽熱輻射周期;中層,每10~11年循環一次,對應太陽黑子周期;上層,每20~22年循環一次,對應太陽磁極周期。三者的元氣能量總和,在低層大氣的五倍以上。”
“天火層之上,一千二百至四千里的區域,則由金風層占據。”
“然而所謂的‘金風’,卻跟金行元氣并無關系,只是泛著淡金的色澤,就像一根根極細長的金絲一般,實為星辰元氣凝成,已非源自此方天地之物。”
“若設法獲取這些原本這顆星辰內不可能吸納到的元氣,比方說上天主動渡劫,并以它們為種子,便很容易對各種元氣產生更多的感悟,修為見漲。”
“金風層的每輪元氣循環,耗時55~60年,亦跟太陽長周期活動有所關聯。”
“再往上,星辰真磁層、星辰真火層,有相當一部分處于重疊狀態,分別延伸至十二萬里和二十萬里外,它們內部亦可劃分出多個圈層,受近日點進動、黃赤交角和星辰軌道偏心率變化、歲差等因素影響。”
“兩者的元氣能量總和,均高達低層大氣的數千倍,循環周期更是漫長無比,動輒以萬年計,圈層中游離的元氣形態超乎想象,多為銀色、黑色、幽藍,以及無色的射線、弦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