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父拿著書起來看。
他直接看集,尤其是開荒九要,這個是他最需要的。
只是看完之后,他有點無語。
因為辛屈寫這卷開荒九要的時候,開篇一句話就是:“此書乃文武屯戍地方必修,只符合燕國制度,他部若學,須佐三法而行。”
意思很明確了,學可以,但不能照抄。
魯父有點不想看了,不過又想到現在的困境,他趕緊翻了翻。
“開荒九要:水、山、森、路、獸、工、鄰、田、法。
首在水,有水則人居。從水漁獵,興旺百技;睦鄰屯墾,皆從水始。
其次山,壑壘則國堅。從山營繕,敵鄰難侵;居高臨下,敵十莫入。
其三森,郊林則無憂。架木以屋,寒暑無懼;開屋用柴,熟食無病。
其四路,通衢則兵速。有道行兵,往來皆速;亦可行商,關稅興榮。
其五獸,獵牧則壯人。食之血肉,壯人體魄;得之獸皮,兒孫體暖。
其六工,百技則除患。假力而用,可減其勞;用技而做,可興家業。
其七鄰,睦鄰則商興。優則愛之,互通往來;劣則除之,一擊斃之。
其八田,屯墾則安定。因地制宜,農牧咸可;旱澇患之,制地而理。
其九法,具興則法隨。倉廩實豐,則人心起;驕奢淫逸,須嚴三法。
以上九要,條條而下,立于水,堅于城,儼屋舍,寬歧路。
獵獸患平,百姓無擾;興工拓業,百姓生謀;睦鄰友好,亦須雷霆;有以上者,國方初定,可興農業,因地制宜,除以根莖,腐之糞膏,具節氣星官而用,從農經百類而演。
授時進播,以牛馬犁用,無則鋤鍬,國君親耕,先定方畝,再行壟作,不患水旱。
植種先篩,以鹽水浸夜,浮上盡去,取下入地,覆之熟土,天渥人灌,三五除草。
即至生花,以蜂蝶誘之,無則人作,蕊有雌雄,須多分辨,擇絨雄粉,授予雌蕊。
再到入秋,以祈稷開鐮,國主親下,取新制酒,供奉祖宗,開寺予問,為民掃冬。
如此,國家社稷康定,百姓安土重遷,世代居而故用法,以息矛盾,是以再行三法要略。
三法何也?家行曰宗法,國行曰律法,天下行曰禮法。
是以一家不掃何以掃國朝,一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上下一體遵之,秩序井然,天下可定。”
魯父看完,回想之前辛屈曾經寫給他的其他書,忽然就弄明白了,辛屈寫的這本是嘛玩意兒。
就是封建地方的傻瓜教學。
從開始建立封地與方國,就需要重點觀察水、山、森,第一點最重要,有水才能生活,至于山、森,則是添頭,有山可以據險,有森可以營壘。
然后才是考慮路、獸、工,開路可以與外邊溝通,也可以內部溝通,以此來獲得內外資源的流動。有狩獵野獸或者放牧漁獵,可以獲得皮毛和肉食,壯大自己,保暖過冬。至于工,這里指的是改造能力,并不是簡單的技術發展,魯父很明白,燕國能快速壯大,辛屈弄來的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后才是考慮鄰居,好鄰居那就修好,壞鄰居那就滅掉,正好是代表了兩個擴張方向,同盟兼并與對外戰爭。
做完這些了,四周環境穩定了,才開始考慮農耕,而且是特指耕田,不是放牧。
在這個時代,放牧其實是獸這個要略之中的,游牧可以快速移動,在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方便跑路。
并且只有耕田實倉廩之后,才能考慮三法的應用,因為這個時候人多少能吃飽了,吃飽了才有別的心思,而三法就是宗法、律法、禮法,分別代表了家、國、天下。
看完之后,魯父也有所感悟。
這玩意兒雖然傻瓜了一點,但是循序漸進,一想到自己周圍的情況,魯父也大體明白了自己陷入了農耕式發展的固定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