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們。但他們連自己的源頭都摸不清了,一個勁的自稱自己姓媯。”姚共雙手一攤:“而媯為姚姓分支之一,去年還派人來找我們認祖歸宗。這事我記得很清楚,因為他想認阿叔這一脈的后代。”
辛屈捂臉。
左右姚姓也都無語。
這是認祖呢?還是來抱大腿的?
“給丹朱守陵,為毛要不姓伊祁,而要自稱姓媯?”姚河在邊上好奇的問。
他還是第一次聽說,給人守陵,守著守著,連祖宗都能變的。
“這個,據他們所說,他們領頭的那一脈,其實是當初舜與丹朱奪位的時候,戰敗的有虞氏后代,因此他們堅稱自己是媯姓。”姚共想了想當初接觸的一些環節,娓娓道來,“總之,不算太壞吧。這丹朱氏,與尋常九苗還是不同的,或許可以接納。”
辛屈也聽著,幾百年前的唐堯與虞舜之間的天下共主傳承,本身就是一筆爛賬。
不管是唐堯禪位,還是丹朱戰敗被囚,這一片區域,確實可能存在一批后裔氏族。
至于為什么他們會被稱為九苗。
那是因為九苗是統稱,代表了生活在冀、兗、豫三地的三個大族群:三苗、三危、四罪。
但由于四罪之一是鯀,也就是有崇氏。但人家可是整兒八百的姒姓族源之一,因此在跟夏朝遺民交流頗多的氏族眼底,一般只有三苗、三危、三罪,但由于苗民還在活躍,因此這三脈最終被統稱為九苗。
若是可以,辛屈其實不怎么想接觸這些人。
原因無他。
落后野蠻倒也罷了,但他們更多情況下是以食人族的身份出現的。
夏商兩朝的各種落后問題,全然在他們身上還有。
“也罷,教化天下是我們的任務,接觸一下他們。若是要認祖歸宗,就得讓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來辦。
至于他們認誰做祖宗,那就算了,血脈淵源都不知幾百年了,一筆糊涂賬,算不清。
你們選個合適的,丹朱的伊祁姓就算了,在這里也沒多少受眾,不如重新選一個。”
“選一個?誰?”帶著疑惑,姚共好奇,“這片土地上,合適的古族就那么幾個,傳承都很清晰。”
“這不是有一脈沒有嗎?”辛屈笑吟吟的反問。
“這個……黎民有九九八十一部,他們的子孫后代還是很多的。”姚共一眼就看出了辛屈打什么主意,趕緊提醒了一句。
黎民,就是蚩尤這一脈,華夏三大巨頭的后代,其實傳承次序還是很清晰的。
就拿黎民的后代來說,他們在東夷與大邑商之間活躍,有將近一百萬,追根溯源,往南跑的那些苗民先祖,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真要在他們這里再開一脈,那可是很容易出事的。
辛屈擺了擺手說:“九苗在這一片地盤上流竄,早晚要打交道。
雖然他們還是很活躍,可終究在大邑商貴族麾下當小臣,這也只是茍且過活。
但只要能拉攏他們,后續對于大邑商核心區搞搞破壞,也總好過讓大邑商不斷在河北耕耘。
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作為內應引為用。”
“是。那我去聯系。”姚共也覺得可以,拍拍肚皮應下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