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辦!”有崇的王興奮的引他入內,并且開始準備。
三日之后,有崇的王祭天地,發宏愿為有朝一日尋覓慧根之人東去,求得三藏真經,以此普渡眾生,替萬民求取極樂。
并取法號為道安,下令天下人以道安王稱他。
至此第一個俗家弟子誕生了。
然后小乘僧人道全,密傳了《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世尊我佛在燕山祇樹給孤獨園,與大小僧俗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秦云無上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
道安王聽得如癡如醉,金剛經是一篇類似《論語》的故事集,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如何從小乘入大乘,大乘是什么等等。
辛屈這一版的內容,前面和原版的差不多,只是在其中穿插模仿寫了幾段,將之契合他的理念。
慧根之人見法,喜不自勝,因此能夠見性求真,而無慧根之人,只能看得見制度,因此想要人們明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區分,想要普渡蒼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就有一條不得過分干預世俗人生。
所以這版金剛經對成佛有三個階段:一、自持,由小乘入大乘,求得真善美,見道見果見如來。
二、接引,有為法有所得,就該普惠,但世人多愚,不得過分干預他們信仰,要讓他們自發相信接引可得見如來,接引的人叫點化真靈,被接引的人叫明心見信。
三、準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到了這一步,就是已經達成了人在凡塵之間能做到的一切。
之后就是等待死亡降臨,被我佛接引入往生與極樂,并按照功績獲得陰壽,然后等陰壽耗盡,再根據果業求得自在。
佛是不怕涅槃與輪回的。
因為這是渡劫,是自渡也是普渡。
只有不斷的涅槃與輪回,不斷的往下走,才能見到真正的未來。
說到底,辛屈折騰出來的三個教派,統統直指核心就是——封神,辛屈還是仁慈的沒有照搬原來的佛道體系,而是直接一步到位,將很多內容寫得簡單明了。
這卷金剛經雖然號稱密傳旁門,但其實這就是一卷契合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經藏。
核心還是引導人心向善。
當然,這位道安王善不善,就只能說懂的都懂。
他學了一個月,就自詡得到了傳承,以他的能力,就不用自持了,轉而投入了接引這個階段。
而接引需要傳法,他先把自己的妻兒老小喊來,讓他們跟著祭拜與信仰,接著開始在整個國家的高層弘法。
至于世人多愚,不得干預這話,他選擇性忘了。
他要用求佛的手段,排除異己。
畢竟他是道安王,是有崇的王,作為君主,替你點化真靈,你居然還不樂意了?
于是他要求所有國人都只能吃素。
而此時入夏,野菜不少,大家伙這才松了一口氣,但一想到秋后的風險,他們想了半天,只能去丹陽求助。
五月的丹陽城內,寺鐘悠揚,自東而來的魯父,正站在樓上吹風,然后看向眼前的道全和尚說:“道安王都快給你忽悠瘸了。居然強迫下邊只能吃素。”
“非是如此,他很聰明,用只能吃素的方案,收攏了一大批的肉食,并用這些肉食,用來供養軍士與夏桀的后裔們。
他只怕已經做好了準備,七月麥熟,進攻召氏了。”
道全和尚一語道破了所有,“我的僧眾,帶著瓷碗去乞食傳法游走,他們的動向,我全部清楚。”
魯父聞言,深深看了一眼這個和尚。
辛屈將他送來,讓他當這個和尚,實在是屈才了:“你的能力,不該在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