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蒙山。
魯父跟著子旬悠悠來到大邑商的舊都所在地,準備去找本地的大邑商封君。
結果擋在他們面前飄揚的“太平道”旗幟插在一座規模不小的城邑上,著實震驚了一把子旬。
“這……這不是北蒙山嗎為什么這里會有太平道”
子旬問左右的人。
他們也都有點茫然。
只能趕緊安排人過去探查。
下午,他們抓了幾個人過來,都是頭戴黃巾,身著短褐麻衣,并且組織身份明確的人。
“你們是誰”
“太平道,忽布。”
“太平道,奇客冥。”
這幾個中的兩個,用不怎么純熟的燕國官話,對押解他們到來的人解釋了一句,然后看向懸掛的大纛說:“諸位,可是商王的軍隊若是商王的軍隊,還請不要從淮西行動,否則您們很大概率會遭到本地的土人伏擊。”
子旬聞言沒有太多表情變化,只是讓人將這兩個太平道拉上來:“你們……為什么在這里建國”
“非也。我們太平道的道士,并沒有資格建立自己的國度。我們只是簡單的維系本地的生產恢復。尤其是當年河南大水之后的動蕩消弭。”
太平道,忽布如是說。
子旬沉吟一二,讓人將魯父叫來:“燕國的太平道,是怎么細分的”
魯父回憶了一下說:“入道曰力士,有十人相從曰屯長,發展百人為伯夫,有五百人的部曲,則可以稱校尉。
想要再往上一步,就需要前往北京拜謁教主。
至于教主,我記得辛屈并沒有設立。
他是冊封了天帝為教主,然后以天子的名義,授了六個紫袍大真人協理教中事務。
紫袍之下,則是紅袍與藍袍。
紅袍為地方觀主、藍袍比較特殊,似乎是歸于太常督管,由太常直接任命的一觀監正。
地方道觀想要得到道教內部的承認,就必須擁有紅藍兩個真人。
同時,一座道觀需要千人到兩千人的部下,并且擁有相對完備的生產方式。比如自給自足,再比如貿易,再比如牽扯發展。
總之,地方道觀,并不是那么容易成立的。
但只要得到了正式冊封,那么話語權就大了,但也沒有立國的名分,他們始終是用道觀的名義行事。
比如藍袍真人負責道觀內的禮儀與對接紫袍大真人,同時也監督觀內的歷史修撰。
而紅袍真人,一般都會有封號,比如某某真人。
其中開派的祖師,在死去之后,可根據功德評議,大概率是可以塑身于觀中,從某某真人,變成某某真君、祖師之類,一起接受供奉。
這是一條功德成神的路數。
他們所修的,與丹陽佛不怎么相同,這群家伙偏向避世,以及過好自己的日子,不會教人忍耐,而是清靜。
但太平道,也是一群掌握燕國軍事技術的家伙。
他們是來傳教的,就容易引起土人的不滿,畢竟你是在跟他們的神靈宣戰,他們自然不會給太平道好臉色。
于是,太平道這群人,也會鍛煉軍事,再加上神靈與信仰流轉,我可不覺得他們是好相處的人。”
子旬聽罷,微微頷首。
他大體也能察覺出來,魯父這話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