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父起身告辭離開。
留下子旬與眾人討論起來。
走到了外邊,魯父看了一眼跟出來的子車余慶說:“所以,你覺得為什么辛屈能夠掌握這么多知識”
“思辯。”子車余慶聲音幽幽響起,“辯證之前,需要思辨。
思辨,思考與辨正,你需要弄清楚,你需要面對的環境,然后再把自己的所學套進去。
才能進行一下步,辯證。
兩個詞同音而不同字,意義也就不同。
辨正以心正,謂知。
辯證以言證,謂行。
二者方向不一樣。
不過,最后需要將兩者合二為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子車余慶說到這里,看魯父皺眉表情,一拍腦門說:“差點忘了,這是最新的一套學問,算是儒術的分支,叫做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
“嘿!因為大王整理出來的內容譜系駁雜。此前,一直都是經史子集的劃分。
但所謂陰陽相生,陰陽相克。
所有的學問,真要論起來,每個人見解不同,于是就很容易吵架。
那么,為了解決領悟其中奧秘的家伙無差別攻擊對方。
大王規定了經、術、學、科四個分級制度。
經,現在自然是易經。
易經乃是所有學問的根基,涵蓋天文地理,人文哲思,就好比一棵樹的主干。
而經下各有總結,可堪一門造化,謂之術。
一術如同粗大的樹枝,因為經義在每個人的理解中發生偏差,又各有道理,于是生長繁榮,就有分歧,但始終是一棵樹上長出來的,因此各有枯榮。
每個粗枝還會發出小枝,可以稱呼為一門學問,所以儒術現在有心學、理學、考據等等方向。
至于科,這個比較不同。
科為條律也叫枝葉,即之前你們討論的‘定理’,而定理必須被應用,同時要體現在現實生產之中。
因此,科偏向冶煉、水利、繁育等等內容。
科最雜,也最小,最細。但科的內容,有很多是從學問衍生的,因此每一科都可以視作一片葉子。
經過完整的梳理之后,燕國的學術方向,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有了大王替天下總結了九文鼎的內容,現在所有人學習的方向,就是完善并繁榮學問與科目。
所以,我覺得,還是中庸最好。
因為中庸,是最接近大王理念核心的。
思辨、辯證,都不過是為了安撫人心。
生產、生活也不過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人嘛。想太多,總是苦惱。
還是清心寡欲好一點。”
“你說這話的時候,為什么不考慮一下,你究竟站在什么角度說這個問題”
魯父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
子車余慶摸了摸鼻子笑道:“我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個度量衡。
其實,您也不用太在意站位的方向。
因為隨著大王將他的九文鼎傳播開來之后,其實天下之更始,就在眼前了。
您應該能發現,只要殷商沒有辦法正面擊敗幽燕。
那么勝負手其實已經移位。
大王正在全方位蠶食南方。
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無孔不入。
看看您眼前的北蒙山。”
子車余慶指著太平宮外的土地:“這里與幽燕,何其相仿而這里是哪里
大邑商的舊都,商人的腹心,距離天下之中的洛陽,不過三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