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就走,焊鉗給我。”余華點頭回答道。
從眼中流露出不舍的熊盛剛手中接過焊鉗,余華戴上防護墨鏡,隨即按下開關,雙手握著焊鉗,操控接入電流的石墨棒進入石墨坩堝。
“滋”一道耀眼而熾熱的電弧冒出,石墨容器內的邊角料鋼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紅熔化,溫度呈指數級上升,輕而易舉突破一千攝氏度,達到熔點。
所有鋼材快速熔化,逐漸形成液體狀態的紅色鋼水,釋放出滾滾熱意。
看著這一幕,站在旁邊的熊盛剛,心中無比震驚,不由地吞了吞喉嚨,原料如此迅速的升溫熔化,對經常煉鐵的他來說完全無法想象,整個人對于電弧爐冶金工藝有了一個真正且深刻的認知。
待石墨坩堝內的鋼水充分反應過后,純度和強度提升,余華沒有繼續加熱,避免鋼水溫度過高。
將埋弧焊機功率調到中等保持當前溫度,焊鉗由熊盛剛操控,而后摸出一個玻璃瓶,取出五十克錳金屬,放入鋼水。
錳的作用為提升鋼的強度和硬度,待五十克金屬錳進入高溫鋼水,迅速融化,余華待鋼和錳充分反應,再放入鎳。
鎳可以提升鋼的柔韌性和防腐蝕性,在鎳錳作用下,整塊鋼板的抗傾徹性能和強度,相較當前各國最先進的坦克裝甲鋼,會產生質的提升。
抗傾徹性能和強度整整提升10
如果德國人采用當前最先進的冷鍛工藝,新型裝甲鋼的抗傾徹性能,還會有所提升。
冶煉過程仍舊繼續。
腦海之中通過思維近似物理系統已經進行過上千次模擬的余華,手藝顯得極為熟練,絲毫不比那些一線工人差,再加上超高運算速度的思維計算機,使得精準程度達到毫秒級別,成功率高達99。
五分鐘后,一爐完美的鋼水出爐,倒入模具澆鑄成型。
一塊本該誕生于七十年代的裝甲鋼樣品,就此誕生于一九三七年。
“就叫你y型鋼吧,取我名字的拼音首寫,希望你能在國外大放光彩。”余華看著模具內符合預期的火紅色鋼板,嘴角浮現一抹微笑,眼中寄托著希冀。
旁邊的熊盛剛仔細關注著電弧爐和石墨棒,他并沒有注意到爐中這鍋鋼水的不同,當然,也無法看出任何不同,他的注意力絕大多數放在電弧爐和石墨棒上。
內部結構處于再結晶狀態的y型鋼,與其他鋼板看起來,外觀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天一早,黎明時分。
劉村村口,儒雅男人,劉微,林婉等設計組成員站著,前方則是收拾好行李的余華。
沒有踐行宴,沒有盛大的送別場面和隊伍,來時安靜,走時平靜。
“余華同志,下次再見,學習是一件大事,祝你越走越遠,成為國際聞名的大科學家。”儒雅男人面容掛著溫和而親切的微笑,朝著余華送上祝福。
“伍先生,華定不辜負您的期望。”余華點了點頭,作揖道別。
“那就好,去吧,路上注意安全。”儒雅男人笑著。
“瑾瑜,小玉,老周,我走了。”余華轉向立于右邊的三人,掠過林婉、方玉和周遠的面孔,言語微微鄭重。
“又不是生離死別,注意安全,清華園見。”林婉露出自然且大方的微笑,似如一朵蓮花般,揮手道別。
“余華,四牌樓校區見。”方玉嘴角泛著淺淺的弧度,笑容不淺不澹,如同蘭花。
四牌樓校區,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址,位于南京中心。
“老余,有機會的話,清華園見,沒機會的話,下次請你在交大吃飯。”對于在哪里吃飯,聯考沒進全市前五十的周遠,倒是顯得極為灑脫,清華園也行,交大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