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角度講,是腦子負責想,手負責寫。
黑板上逐漸出現復雜且嚴謹性極強的證明過程,這是基于解析數論篩法的定理公式,待余華成功給出574和49的證明過程之后,華羅庚滿意點頭,整個證明過程可以驗證余華的確沒有攜帶學習。
隨后,華羅庚根據黑板上的證明成果,開始講解關于篩法的定理應用和關鍵性知識,再通過篩法關聯整個解析數論體系,以此來提升余華的數學水平。
現如今的余華,僅僅是一個解析數論的入門者,暫時達不到從事前沿數學研究階段,還需要打基礎。
當然沒,若是橫向對比其他學生,余華領先的就不止一丁半點,大學本科四年的知識點已經全部掌握。
從嚴格意義上講,看似剛剛成為大學生的余華,實際上是在跟隨華羅庚攻讀數學碩士。
書房內散發著獨屬于知識的氣息,一個個高深且蘊含極高信息熵的知識正以30bs速度傳輸,源源不斷進入一個擁有每秒5億次計算能力的大腦,供其認知、解析、理解,最后
創造。
這是神圣的知識傳輸時刻。
知識本身,是普適于整個宇宙的真理一一數學。
種族語言或許會成為文明與文明之間交流的障礙,但數學和物理不會,這是全宇宙的通用語言。
翌日。
清晨時分,天微微亮。
跟隨師父華羅庚學習數論到深夜的余華,身穿黑色中山裝,早早出了門,今天主要行程安排是拜訪約翰拉貝先生,為日后的技術換設備構想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整個人帶上y型裝甲鋼概念演示文稿資料離開西院,往清華東門而去,沒有途經南門和西門,約翰拉貝先生的德國人身份非常敏感,上門拜訪需要避開組織。
在學校里,組織無法安排人員隨身保護,唯有出了清華園,保護力量才會出現。
擁有極高警惕性的余華,反偵察能力堪稱世界第一,由東門出了清華園,隨即進入復雜繁瑣的胡同群,繞了五六圈來到主路,整個人叫了一輛黃包車直奔東城區。
碧空如洗,萬里無云,藍天清澈而澄凈。
東城區,建國門,東塘胡同口,第11號房。
第11號房坐落于東塘胡同中段,整棟房屋正對東交民巷,前方一百多五十米開外,便可看到東交民巷德國館。
這棟房屋并非古典傳統的四合院,而是一棟具有濃郁德國古典建筑風格的二層獨棟樓房,房前有一塊草坪,旁邊是花園,草地和花園內皆有傭人正在修剪草坪。
東交民巷地區素來干凈整潔,比起臟亂差的南城區,完全是兩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