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可以,柳樹溝所有工廠您都能自由出入。”陳康聞言,微微疑惑,倒是沒有拒絕這個請求。
“鋼鐵是工業發展的基礎,這座2噸高爐冶煉的生鐵質量是否合格很重要,如果所煉生鐵不合格的話,可以及早改進。”似乎看出了陳康的疑惑,莊前鼎笑著解釋原因。
一行人進入柳樹溝,沿途經過中央兵工廠、小型電爐鋼廠,很快來到柳樹溝的深處,這里被規劃為采礦冶煉區。
正前方便是礦場,大片大片巖石裸露,上百名紅軍戰士手握鐵鎬與鐵錘,正在開采經過工程爆破呈淺紅色的巖狀鐵礦,將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巖狀鐵礦裝上獨輪推車,而后由運輸工人操控獨輪推車運輸鐵礦,似如螞蟻搬家般,源源不斷把礦石送到一臺破碎機入口處,經由破碎機處理。
采礦區下方,則是兩座露天建筑,左邊鐵廠,豎立高約兩米半的圓柱狀高爐,周邊連接三座土窯,十數名紅軍戰士輪著大錘,一錘一錘將小塊礦石錘散。
右邊煉焦廠,核心設備為一臺傾斜橫放的旋轉式焦炭爐。
由于缺乏推焦車和一系列工業設備,余華當初沒有采用常規焦爐設計,而是基于回轉窯原理設計了這款小型旋轉焦炭爐,內部由兩層爐壁構成,焦煤完成高溫干餾轉變為焦炭之后,旋轉窯緩緩啟動,焦炭就像灰漿攪拌機一樣離開旋窯。
莊前鼎和余華仔細觀察著整個開采選礦過程,默默無言。
陳康打了一個眼神,示意工務科長趙書上前。
“整個采礦冶煉區三班倒,戰士們將鐵礦運到破碎機,經過破碎機處理得到小塊礦石,再由人工錘打得到細微礦石,經過洗選獲得鐵粉,與石灰石混合成團送入燒結窯進行燒結,由于各個環節多采用人工方式,我們的選礦效率很低。”
工務科長趙書來到兩人身邊,緩緩講解目前柳樹溝鐵礦的開采情況和過程“這臺破碎機是當初東征戰役繳獲的老式設備,每小時破碎鐵礦石40噸。”
整個冶煉過程,除去鐵礦破碎環節之外,其余環節全是人工。
人工運輸,人工錘打,人工洗選,人工燒結柳樹溝開采選礦工業版本只有01左右,無限接近封建時代的開采選礦。
對于這個結果,早有預料的莊前鼎并不意外,看著采礦區內如同礦工般辛苦勞作的年輕紅軍戰士們,陷入沉默,心中感慨。
美國的礦工,操控挖掘機、破碎機、球磨機和燒結機進行采礦選礦作業,而根據地的戰士們,只能用鐵鎬和大錘,如同上個世紀的采礦選礦。
如此低下的開采選礦效率,將會嚴重拖累整體生產效率,成為最短的木板。
“趙科長,高爐能不能做到連續生產”余華仔細觀察整個開采選礦流程,腦海豎立一遍,漸漸有了想法,而后目光轉移到鐵廠豎立的高爐前,詢問道。
是否連續生產,是現代高爐與傳統土法高爐的核心區別。
傳統高爐大多一爐一爐的煉制,生產效率極低,日產量能達到兩噸實屬不易,而現代高爐通過機械設備協助和結構設計,能做到連續不斷的出產鐵水,生產效率是同等體積傳統高爐的一個數量級。
面前這款2噸土法高爐,若是改成現代高爐,日產量能飆升到20噸
“我們用的是以前土法高爐,無法連續生產鐵水,只能這一爐煉完,再重新投入原料煉下一爐。”趙書搖頭回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