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這款60毫米迫擊炮基于最經典的布朗德六零迫為原型,設計方面采用短管,600毫米身管長度,炮尾采用鑄造球軸擊針結構,總長度670毫米,口徑60毫米,03毫米公差以此保證較好的過盈配合,保證發射性能和精度。
戰斗全重19千克,有效射程15公里,通過炮尾球軸結構實現360°環向射界,高低射界45度70度。
單從性能數據上講,這款迫擊炮與還未誕生的民國三一式60毫米迫擊炮性能參數基本相當,但在方向射界這里進行改進,實現360°環向射界,增加戰場火力打擊范圍。
深夜時分,兵工廠迫擊炮車間內,趙章成與十數名技術人員組成人工裝配流水線,加班加點忙碌著。
十四根經過內孔攻絲處理的合格炮管,被精確切斷分為兩根,有螺紋的作為炮尾,無螺紋作炮口。
待炮管處理完畢,則將事先加工好的圓錐體球軸擊針結構,通過填充密封料實現螺紋與炮尾螺紋之間的閉合,達到密封效果。
緊接著,對整根炮管進行水密性檢測,查看炮尾有無漏氣現象,確認無漏氣,再送到涂漆工位,進行人工涂漆處理。
漆料采用深綠色,沒過多久,一根散發著漆料氣息的嶄新炮管,就此出爐,待其稍加凝固,轉移到下一個工位,予以安裝炮管機械瞄具。
原本的生產流程是沒有機械瞄具的,不過,在莊前鼎改良之下,特地增添迫擊炮機械瞄具,提高精度和瞄準效率。
有瞄具和沒瞄具,相差甚遠,畢竟紅軍部隊里并非人人都是趙章成。
伴隨著機械瞄具安裝完畢,根據地歷史上第一門迫擊炮就此裝配完成,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制造,用后世的話來說這叫百分百知識產權。
作為根據地第一門真正意義上自主生產的60毫米迫擊炮,其重要性和意義不言而喻。
官田兵工廠時期,屬于紅軍歷史上軍工發展的巔峰時期,從1931到1934年期間,一共維修4萬多支步槍,40萬發子彈、2000挺機槍,一百多門迫擊炮和兩門山炮,為紅軍了極其珍貴的武器彈藥。
然而,即便如此,官田兵工廠也不具備60毫米迫擊炮生產能力。
現如今,整個柳樹溝兵工廠的軍工生產水平,已經遠遠超越曾經的官田兵工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裝配好第一門迫擊炮,心情激動的趙章成并未就此停下,而是示意大家繼續干活,先把剩余的炮管裝配成迫擊炮再說。
得利于莊前鼎教授之前的安排,無論鑄造球軸擊針炮尾,還是機械瞄具,亦或者是炮架和底座,都有上百套之多。
人工裝配流水線效率很高,大概每二十分鐘就能裝配好一門迫擊炮。
翌日上午九點,趙章成帶領的人工裝配流水線,便徹底完成28門六零迫的裝配工作,隨后,將這個消息上報總部,申請迫擊炮出廠前試射。
一句話總結,試炮。
“什么,陳瘸子,你他娘的重新說一遍,真的造了二十八門迫擊炮”消息層層上報,電話里,當老總從陳康口中了解到這個消息后,頓時一副見了鬼的表情,眼中露出難以置信之色。
整整二十八門迫擊炮
老總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二十八門迫擊炮是什么概念